草地退化的原因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认为黄河源区草地退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是由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造成的。

1.自然原因

(1)鼠害引起植被退化

高原鼠兔是研究区内的优势种,其次是高原田鼠,高原鼠兔和高原田鼠群栖穴居,具强烈的挖掘活动和以植物为食的生态特征,其作用集中表现在对植被和土壤的破坏上,尤其是由于它们营群居生活,在一定范围内大量聚集,生物量特大,对草原危害极为严重。

鼠兔的挖掘能力较强,从地下抛出大量的鲜土,在地上形成无数扇形土丘,每个土丘底面积约900cm2,每公顷有2000个土丘,土丘覆压牧草,形成次生裸土,在杂草未定居的情况下,这些疏松的次生裸土水分极易蒸发。在鼠兔栖息的地方,洞穴星罗棋布,洞道纵横交错,严重地破坏植物根系,若遇洪水,引起水土流失,坡地更为严重。据实地调查,玛多县的黄河沿一带的鼠兔洞达2.3~2.66个/m2(程捷等,2001b),密度极大,地表面真是“千疮百孔”。在高原鼠兔和高原田鼠严重的危害区,前者的有效洞穴为1500个/km2,后者达2100个/km2,每公顷有鼠兔达90~225只(王维丘,1998)。从调查的资料看,在鼠兔轻度危害地区,15%的生草层破坏,重度危害区,破坏面积在45%,极度危害区达85%,甚至成为次生裸土。在高山草甸地区,经鼠兔破坏后,土壤含水量由原来的30%~50%下降到8%~20%,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10%~20%下降到4%左右(甘肃农业大学,1982),土壤结构、肥力和含水量的变化,不利于优良牧草的生长,但为杂草生长创造了条件,加速了草场的退化,甚至形成寸草不生的黑土滩。如黑河乡野马滩原先草原植被很好,水草茂盛,野马成群,现在85%~90%的草原被鼠兔破坏,成为寸草不生的沙土滩(《玛多县志》,2001)。

高原鼠兔和高原田鼠主要采食植物的嫩茎、叶、花、种子及根芽。在冬季挖食牧草的越冬芽,春季返青后又啃食幼芽,破坏了牧草的生长组织,牧草的生机衰退,逐渐死亡。夏季,牧草被鼠兔不断啃食,以致失去抽穗、开花、结果、散播种子增加新植株的机会,因而促使草地逐渐退化(甘肃农业大学,1982)。

据调查,高原鼠兔日采食鲜草77.3g/只,全年食草量达20~30kg/只(沈渭寿等,2000),在牧草生长季节的4个月内共消耗牧草9.5kg,56只成年鼠兔所消耗的牧草量相当于一头藏系绵羊1日的牧草量(甘肃农业大学,1982)。按每公顷50只鼠兔计算(甘肃农业大学,1982),一年中每公顷内鼠兔数量变化:在平滩阶地为22~209只,在山前缓坡为20~189只;在丘陵阳坡草原为33~171只;在较严重的分布区,多者达250只,少者200只,全县境内共有6897.3万只,每天采食牧草533.16万kg,相当于133.29万只藏系绵羊的日食草量。可见高原鼠害不容忽视。玛多县草场总面积229.91hm2,受鼠害面积为140.18万lm2,61%遭受鼠害,其中重度、中度、轻度破坏的面积分别占13.39%、44.32%和39.09%(程捷等,2001b)。

(2)干旱引起草地沙化,沙丘流动覆盖植被导致植被退化

研究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22mm(程捷等,2001c),而多年平均蒸发量却为1358.8mm(图4-9)。由于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造成了地表土壤结构松散,含水量降低,部分非耐旱植物死亡(1978~1980年,研究区内连续3年出现干旱,夏秋少雨,冬春缺水,牧草生长不好,黄河断流,泉水干涸)。此外,研究区内风力大,持续时间长,地表土由于缺少水分,很容易被扬起(据玛多县气象站记载,该地区最大风力可达11级)。

图4-9 玛多县1953~1999年均降雨量和蒸发量变化

Fig.4-9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and evaporation changes from 1953 to 1999 in Madoi County

特别是近几年连续干旱,风沙不断,有些草原堆起迷宫一样的绵沙丘陵,连绵起伏,草地被覆盖,对植被造成极大的破坏。黄河源区近几十年来,土地沙化不断加重,流动沙丘面积不断增加(表4-13),目前玛多县现有严重沙化土地面积达99690hm2,尤其以黑河、黄河、扎陵湖、清水4个乡最严重。沙漠化草地土壤结构性差,土壤中毛细管孔隙多,持水保水能力弱,土壤质地松散,易于流动。由于风蚀,不仅把表层细沙吹走,降低土壤肥力,而且易吹露植物根系,造成植物死亡。在黄河流域和湖泊附近,由于干旱多风少雨,加之植被稀疏,盖度低,土壤中的沙粒容易流动,侵蚀周围其他草地,覆压植被,逐渐流动,扩大成沙丘,使草地变为不毛之地的平滩和沙漠。

表4-13 玛多县土地沙化情况 Table4-13 Land sandy desertification in Madoi County

(据李成尊等,1990;魏振铎,1998;程捷等,2001c)

草地沙化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草地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草地沙化造成草地生产力下降。草地表层土壤肥力较高,但由于长期遭受风蚀,表层有机质和磷、氮、钾等营养元素和物理粘粒成分不断被吹失和不同程度地积沙、压埋,土壤不断贫瘠化和粗粒化,从而使土壤质量下降,引起草地生产力降低,导致每个绵羊单位需要的草地面积增加。例如由于草地沙漠化单产的下降,新疆沙区的每个绵羊单位需增加草地单位25%~50%,喀什地区1964年至1984年20年内牧草产量下降35.4%~73.8%(中国农业大学,2001)。

草地可利用面积缩小。由于草地沙化以后沙粒吹扬堆积,形成沙地、沙丘压埋草地,使沙漠化草地面积不断扩大,必然造成草地可利用面积不断缩小。青海龙羊峡水库区沙漠化土地面积1982年比1956年扩大24.5km2,主要是由以前的沼泽地、黄河谷地、河滩河湖盆水域的转变而来。具有生产潜力的土地变成不可利用的流动沙丘,导致草地面积缩小。

据联合国资料,现在土壤沙漠化已成为世界性灾难,全球有100多个国家,35%的陆地面积受到沙漠化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中国科学院沙漠所报道,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的25年中,由于沙漠化丧失的土地达3.9万km2,平均每年以1560km2的速度扩展。20世纪80年代则平均每年扩大2100km2,比50~70年代增加了34.6%,20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扩大2100km2。每年由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张强等,2001)。

(3)草场退化

地处黄河源区的玛多县,目前的草地面积2299100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7.5%。在20世纪60年代,那里水草丰满,牧草过膝,牛羊肥硕,曾是全国的首富县,但现今是全国的贫困县,草场严重退化,尤其是扎陵湖乡、黑河乡、黄河乡的草场退化最为严重。据2000年的资料(程捷等,2001b),玛多县的草场退化面积达1609554hm2,占草地面积的70%,土地面积的61%,其中重度退化约920220hm2,占退化草场的57.2%;中度退化为556667hm2,占退化草场的34.6%;轻度退化为132667hm2,占退化草场的8.2%(表4-14)。尤其是重度退化草场的面积增加迅速,平均年增加4.77%。

表4-14 玛多县草场退化情况 Table4-14 Grassland degeneration in Madoi County

严重的草场退化导致牧草覆盖度降低,一般为30%~40%,高的也不过60%~70%;生产力降低,重度退化的草场产草量下降75%,中度退化的草场下降50%~70%,轻度退化的下降25%~50%(沈渭寿等,2000);土壤的蓄水量降低,蒸发量增加,进一步导致土地旱化和沙漠化。由于草地退化,使土壤的保水和保温能力降低,冻土层的融化,地下水位下降,沼泽干涸,并向沙漠化土地转化。

2.人为因素

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破坏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放牧

黄河源区几个县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以玛多县为例,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牲畜数量的增长速度很快(图4-10),1949年牲畜存栏数为105635头(牛、羊、马),到1979年达到了677647头,增加了5.4倍。由于牲畜的增长,增加了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导致植被覆盖度降低,生态环境恶化。

图4-10 玛多县1949~1995年牲畜存栏数(折算为羊)

Fig.4-10 Changes of the number of sheep from 1949 to 1995 in Madoi County

从图4-10中,我们可以看出玛多县牲畜数量在1980年之前虽有起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在1980年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滑,且波动较大,1992年稍有回升,但1993年又迅速下跌。将图4-10与图4-11比较,可明显发现玛多县牲畜发展情况与图4-11中B类较为相似,这说明玛多县的牲畜数量发展速度已经超过草地发展,也就是说玛多县目前的草地现在处于轻微超载的情况。这与《玛多县志》和《玛多县畜牧业规划》中的观点均相矛盾。这两本书从玛多县草地产草量及每只羊单位消耗的草量计算,认为玛多县载畜量远远小于草地的承载量;《玛多县志》认为该县草地载畜量为381.01万只羊单位;《玛多县畜牧业规划》计算1986年的产草量,认为该县草地还可发展128.43万只羊单位。

图4-11 与资源负荷力相关的种群增长模式

(据符义坤,1982)

A—载负荷力之内得正常增长;B—增长稍超出负荷力,自我调节,保持稳定;C—种群无限制指数增长引起资源得恶化,最好导致种群数量下降;D—资源负荷力不断增加,种群呈指数增长,但当其增长速度超过资源负荷力时,亦导致资源恶化,种群数量下降

Fig.4-11 Models of population growth controlled by resource capacity

这两本书仅从草地产草量和每只羊单位消耗的草量来确定草地载畜量,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一是因为该县地形复杂,将各种类草地充分利用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沼泽草甸草地由于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给草地利用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在利用时间上造成很大的局限性。此外,对于植被覆盖度低的草地虽然有一定的产草量,但因为其覆盖度较低,土壤干燥,牲畜在采食过程中,很容易将牧草连根拔起,使该类草地迅速沙化,因此,该类草地并不宜放牧;其二是因为草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该系统的消费者中除人工饲养的牲畜外尚有数量众多的其他食草性动物,如高原鼠兔、高原田鼠、蝗虫、野马、野驴等。其中高原鼠兔数量惊人,如上面我们计算的,它们每天采食的牧草相当于133.29万只藏系绵羊的日食草量。按《玛多县畜牧业规划》计算的1986年该县草地载畜量,在该县草地全部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尚超载约5万只羊单位,每天缺草20万kg,更何况,充分利用每一类草是非常难以达到的。

从图4-12中可以看出超载过牧导致牧地的退化过程。由于是呈螺旋形缓慢前进的,常不易为人们所觉察。图中表明在草地生产和环境稳定的地方,最初牲畜头数增加,给人们以“生产在发展”的假象,谁知带来的是超载过牧,践踏严重,草地植被覆盖开始减少,土壤水分和有机质降低。继之而来的是植被继续变稀疏、水土流失,带来土壤的干旱。牧地质量下降带来牲畜的饥饿,牲畜不得不过度啃食牧草,使之生长减弱,地面冲刷更为严重。如此往复,年复一年,是牧地质量呈螺旋形下降,直到退化的终点,形成没有利用价值的亚顶极群落或沙化,牲畜被迫减少或大批死亡,生产和环境两败俱伤。

这种退化过程有可能逆转,但需要的时间很长,代价很高,因此,最重要的是对放牧系统的科学管理。

(2)草地利用不合理

研究区内地形复杂,给放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外,由于放牧的特点和牧民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在滩地、坡麓、河谷两岸、山地中下部、离居民点近的山坡和离水源近的地区,放牧频繁,往来采食,引起退化,而在山顶、山地中上部,植被保存完整,草较厚,放牧次数较少,牧草得不到利用,加之目前管理水平跟不上,退化严重。

图4-12 低降雨量区牧地超载过牧而引起牧地退化的螺旋形进程

(据L.R.N.Strange,1980)

Fig.4-12 Spiral progress of grassland degeneration caused by over-pasture in low-precipitation region

(3)人类其他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开采黄金、修路和建筑挖砂取石、采集药材等(程捷等,2001c)。据不完全统计,在黄河源区曾经或目前正在开采砂金近10处。开采砂金对冻土层产生严重的破坏,使冻土层的活动层增厚,甚至形成融区,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地表水的枯竭,如处在黄河源区的曲麻莱县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修路和建筑的取砂和取石,对公路两侧的土壤和植被破坏较严重,沿公路两侧有大量的草皮被剥去,取砂石留下的洼坑到处都是,这不仅破坏了草地生态系统,而且也加速了土地沙化。

(1)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体内有机物和能量含量最多的生物是草;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3)该生态系统中的蛇与鹰的生态学关系是捕食关系.

(4)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太阳,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即能量往下一级传递只是传递上一级能量的10%~20%.若兔增加100千焦耳的能量,则最少需要消耗草的能量是100/20%=500千焦,动物的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因此最终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流动的.  

(5)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草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一营养级,鹰在最短的食物链中处在第三营养级,是二级消费者;另外,蛇和狐也处在第三营养级. 

(6)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此生态系统图中未表示出,但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7)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有毒物质含量越高;营养级别越低,体内有害物质含量越少.鹰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 

(8)生态系统中当大大增加或减少某一种生物的数量时,会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如人们大量的捕捉蛇,因为蛇是鼠的天敌,因此该生态系统在短期内鼠的数量会增加,而鼠又是狐和鹰的食物,因此狐和鹰的数量也增加;而鹰和狐是兔的天敌,因此兔的数量会减少.但如果捕捉不是太多,经过较长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会由于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而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 

故答案为:(1)草;(2)5;草→鼠→蛇→鹰;(3)捕食;(4)500;逐级递减;(5)蛇、狐、鹰;(6)分解者(7)鹰;(8)生态系统会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 、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能排泄废物 4、有应激性 5、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6、生长发育 7、能繁殖 8、遗传变异 例蘑菇是真菌是生物,病毒也是生物,珊瑚、机器人、石钟乳不是生物

2、 观察法 P2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 、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二 、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共有的一个家---生物圈

一 、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二、 三圈不是截然分开的,例人类的活动可以达到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三 、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 、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二 、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考卷子的题目理解掌握)

三 、 探究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四 、 对照实验 P15

五 、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常见的竞争关系, 捕食关系,合作关系例子

根据同种或异种的关系,生物因素可分为两种: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种内斗争(两豹争夺羚羊、争夺栖息地)

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子和豹争夺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鸟)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二、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

1、 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 (细菌、真菌例蘑菇)

2、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二、 食物链和食物网:

1、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吴病。P31的DDT例子

三、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人类的活动对全球的影响许多是全球性的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二、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注意DDT的例子 (平时练习卷子的题目)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1.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光线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一面平面镜,一面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称粗调):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又称细调)。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三、 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

1、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倒。

物体在视野的右下方,要移到中央,应该向右下方移动-----往相同方向移动

2、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视野越暗,看到的实物范围越小

3、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一、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二、 实验过程P43-44

三、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 细胞壁:支持、保护

2、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3、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4、 细胞核:贮存&传递遗传信息

5、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6、 液泡:细胞液 例子西瓜之所以甘甜可口,主要因为西瓜的细胞液中含有大量糖分

7、 线粒体:呼吸的场所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一、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二、 动物细胞的结构

1、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3、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 线粒体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相同点:植物多了液泡 叶绿体 细胞壁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以白糖融解的实验为例说明。

分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三、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四、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动植物都有线粒体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两者的联系--都是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存在于细胞质中

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并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 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二、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1、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2、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三、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1、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2、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例如人有23对染色体水稻 12对

3、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4、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对生物正常的生活和传种接代(遗传)都非常只 要,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四、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生长和细胞的分裂

二、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裂、细胞分化概念

三、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四、 几种组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能够完成多种功能的结构才能够满足植物体某一方面生命活动的需要,这样的结构叫做器官。

五、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六、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七、 动物或人体内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了系统。

八、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九、 P65题3

十、 八大系统的名称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无系统

一、 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 养器官:根、茎、叶 2、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二、 植物的组织

分生组织(根的分生区、花芽、芽)、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

二、草履虫

结构:纤毛、表膜、收集管、收缩泡、胞肛、口沟、食物泡、细胞质、细胞核(大核、小核)

功能:笔记

三、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 有益方面:笔记

2、 有害方面:笔记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 蕨类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茎,而是它的复叶;地下部分是地下茎和根。

二、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三、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

四、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五、 苔藓植物的植物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有茎、叶的分化,但茎很细小,叶又小又薄,如葫芦藓、墙藓;另一种没有茎、叶的分化,植物体只是扁平的叶状体,如地钱。

六、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七、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八、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九、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十、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十一、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一、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二、 病毒的结构 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三、 生活特点:必须生活在活细胞中

四、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看笔记

第二节 种子植物

一、 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花生 黄豆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水稻

二、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三、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油松 雪松 云杉 银杏 苏铁 侧柏

被子植物:槟榔 刺槐huai 玉米 小麦 水稻 牡丹 菊花 玫瑰

四、果皮的作用(看笔记)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一、 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子粒饱满,胚完整,具有生命力,已度过休眠期。

二、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和抽样检测

三、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

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一、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二、 幼根的生长

1、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2、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三、 芽的结构

1、 芽轴——发育成茎

2、 芽原基——发育长成侧芽

3、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并产生出新的芽原基和叶原基

4、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四、 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氮、加速细胞分裂和生长,促使植物枝繁叶茂,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叶菜类作物)

磷、促进幼苗发育,促进开花,果实成熟硕果累累 提高抗寒抗旱能力(谷类)

钾 : 茎杆健壮 抗倒伏使农作物增花增穗,果实饱满(甘薯 马铃薯)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一、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二、 花的结构

花瓣、花托、花萼、雄蕊(花药、花丝)、雌蕊(子房、花柱、柱头)

三、 传粉和受精

看笔记

四、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受精极核——胚乳 胚珠——种子 珠被——种皮 子房壁------果皮

五、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循环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一、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1、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2、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直立姿态

3、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4、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例如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二、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三、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一、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二、 根的结构

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三、 水分的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1) 果农用斧的钝头在树干上敲打,使树干韧皮部受到轻伤,为什么结的果实反而大?

(2) 给橡胶树割胶时,为什么要割一个斜口,而不是竖直开口?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 叶片的结构

上下表皮、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气孔

二、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三、 蒸腾作用的意义:

1、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2、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3、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4、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一、 天竺葵的实验

1、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 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掉

2、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 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照光的部分和不照光的部分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3、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 目的: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便于观察

4、 染色:用碘液染色

5、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二、 光合作用

1、 产生了淀粉等有机物

2、 并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

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1、 用来构建之物体

2、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二、 呼吸作用

1、 在线粒体里进行

2、 有机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储存的能量也被释放,供生命活动需要。

有机物+氧气 线粒体二氧化碳+水+能量

(储存能量)

3、呼吸作用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无时无刻都在进行

4、低温,晒干的种子可以降低呼吸作用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二氧化碳+水光能 有机物+氧气+能量

叶绿体(储存能量)

二、 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三、 栽培作物时要注意合理密植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植被覆盖率低

2、 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5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期末都有了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shengxiao/1675912.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