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地狱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我们所有人都活在一种既跟别人相互依赖又跟别人相互碾轧的社会关系之中。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出自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戏剧《禁闭》,讲述的是三个亡灵之间互相猜忌、互相隐瞒、互相戒备、互相折磨的荒诞故事。

这句话看起来玄乎,其实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亨利·克劳德博士在《他人的力量》中将人与人的关系分成了四种:

第一,孤立的、未连接的。

第二,坏的、负面的连接。

第三,看上去美好、实际上虚伪的连接。

第四,真正的、受益的连接。

除了第一种彻底的孤立,大多时候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都处在二和三之间,也就是令人不舒服的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社交关系。

1965年,萨特在为《禁闭》制作录音时,对“他人即地狱”做了全面的阐释。他的阐释包含了下面几层涵义:如果你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而恶化,那么他人只能够是地狱;如果别人认为你是什么样,你就按什么样生活,那么他人也是你的地狱。

如果你囿于一系列陈规定见为之痛苦却不设法加以改变,你就犹如生活在精神地狱中的活死人;如果你有自由去砸碎外在的禁锢而不付诸行动,你就是自由地将自己置于地狱中。

他补充说,他人是重要的,自我只能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甚至只有通过与他人发生黑格尔式的“主奴之争”才获得被承认的感觉。萨特想提出的警告只是:如果自我和他人的关系恶化,自我过于依附于他人的评价,就会导致“他人即地狱”。

就家庭对童年的影响而言,“他人”(家庭)的影响是重要的,“他人”比自我更重要,他人决定了自我;但是,从童年对个人的终身影响而言,自我比他人更重要,人的自我意识(童年)决定人的一生。人到中年之后,他不得不面对社会中的他人,不得不接受“社会化”的规训,但是,无论社会中的他人如何强势,个人依然只听从自己在童年已经形成的自我意识。

L'enfer, c'est les autres

他人即地狱,也多少会有人拿圣经里的这句话来为个人主义辩解。这句话应该有三层意义。

第一层,萨特解释过,”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败坏了,那么他人只能够是地狱。” 他人的自由,即有可能破坏我的自由。

第二层,如果我们用他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来判断自己的言行,追求公众社会所定义的“理想”、“成就”、“责任”,自身的自由即被束缚而不得愉悦。

第三层,并没有所谓的他人,即便有,他人作为客体,只是影响了主体中的“他人”部分的权重,这一内心对“他人”的较量,即对自我的批判。人一旦弱化了自我批判的意识强度,价值判断容易倾向于建立在他人思维的基础之上,结果则往往偏离初衷。

他人就是地狱,那意味着认为他人会有害于自己,需要时刻防备,这种心态也影响心理健康。

他人就是地狱,是盲人摸象的片面感觉,这世界仍然有许多有爱心的人,社会上,还有许多互相帮助的人,有义工活动,

他人就是地狱,这是受打击怨恨的情绪发泄,是情绪化的感觉,心中积怨,坏情绪扩散,把整个世界都看成地狱,

这是片面负面的看法,可能导致对人生绝望、自杀,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社会行为。

禁闭》是萨特的代表剧作。全剧只有4个人物,除一名不参与剧情的侍者外,其余三人,不分主次,在情节和台词中平分秋色。报社男编辑加尔散生前是个临阵逃脱的胆小鬼,因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坚持反动的和平主义观点,于一月前被抓获后枪决;邮政局女职员伊内斯,生前是个同性恋者,因心理变态,唆使表嫂抛弃丈夫投入自己的怀抱,致使表哥惨遭车祸死亡,表嫂也为恋情所迷,于一星期前的夜半打开煤气管,双双中毒气绝;贵妇艾斯黛尔,生前是个热恋男性的色情狂,她蒙骗丈夫另求新欢,并淹死私生女儿,气死情夫,她因患肺炎于昨天死去。这三个罪人先后被投入地狱,囚禁于一室,又都本性不改,形成三角关系:加尔散为表白自己不是胆小鬼,总想说服伊内斯,而对懒于思考只要男性的艾丝黛尔十分厌恶;伊内斯却怀抱同性恋热望,爱上了贵妇艾丝黛尔,极力排斥异性的加尔散;追求男性的艾丝黛尔,却只对加尔散有意,反而憎恶同性的伊内斯。结果,加尔散不仅未能说服伊内斯,反挨一顿痛骂;伊内斯想把艾丝黛尔揽进怀抱,也始终不能如愿;艾丝黛尔要求加尔散帮她把伊内斯拖出门外遭到拒绝,又唤他用拥抱自己对伊内斯进行报复也不能得逞。于是艾丝黛尔恼羞成怒,抓起刀子向伊内斯身上乱捅。三人之间争风吃醋、嫉妒挑拨、互相猜忌、各不相容, "他人就是地狱",这成了萨特的名言。细究一下,主要有三层意思。

首先,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即倘若自己是恶化与他人关系的原因,自己就得承担地狱之苦的责任。剧中三人都是罪人,都是败坏与他人关系的罪魁祸首,生前都给他人造成过痛苦。萨特通过三个已死的"死活人",正是要点醒许多在世的"活死人"来认识这个道理。

其次,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他人的判断固然重要,但也只能参考,不能依赖,不可看作最高裁决,更不是自己行为的最终目的。凡以追求他人对自己赞美的人,必定陷入精神困苦之中。加尔散正是如此。他从不自察内省,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他耿耿于怀的,总在计较别人会怎样给自己作结论:他的编辑同事们会谈论他是胆小鬼,后继者也永远会持这种看法。"我的一生已经捏在他们手里了,他们根本不理会我就给我作了结论。"死后仍然争取艾丝黛尔相信他不是胆小鬼。他认为求助于她一人的认可便可得救,但艾丝黛尔对此并无兴趣。他失望后又去找肯动脑筋的伊内斯,然而得到的回答正好相反,这使他更加痛苦,因而陷于精神地狱之中。

第三,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人生旅途,每出差错,人们很容易去找社会原因、客观原因和他人原因,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原因,正确对待自己常为我们所忽略。在萨特的人学观中,这一点却极为重要。《禁闭》提出这一问题,其深层意蕴正在这里。艾丝黛尔不动脑筋不思考,只追求动物本能般的直感享乐,不能严肃对待自己,也不去改变自己,所以走上犯罪道路,落入了自己的地狱;伊内斯有思考能力,却被同性恋的情欲引入歧途,明明知道自己很坏,还要一意孤行,步入作恶的深渊。她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开始,以与别人共同毁灭告终,也落入了自己为自己制造的精神地狱之中;加尔散既不能在事前正确选择,又不敢在事后面对事实,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以他人的判断为准绳来确定自己的价值,也落入了自设的陷阱之中不能自拔。叔本华曾把唯我论者称作"关在攻不破的城堡里的疯子",《禁闭》描写的正是关在攻不破的城堡里的、永受煎熬的三个疯子!正是在上述三层意义的基础上,萨特呼吁"争取自由"、"砸碎地狱",就是要唤醒人们不应作恶,以免扭曲与他人的关系;就是要唤醒人们,不要依赖别人的判断,作茧自缚,制造樊笼,成为"活死人";就是要唤醒人们,严肃认识自己,超越自己,鼓励人们以自己拥有的自由权利为武器,去砸碎这种精神地狱,冲破人为的灵魂牢笼,为自由的心灵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87976.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