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礼逊学堂、京师同文馆、广州同文馆、北洋水师学堂、新疆俄文馆等。
1、马礼逊学堂:
马礼逊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座传播西学的学校。1839年,由英国人温施娣和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开办。同年11月4日正式开学。西学课程全部采用英文课本,用英语教学。许多中国近代的思想家和技术人才就是在这所学校里培养出来的。
例如近代改良思想家容闳和中国近代第一位著名西医黄宽,就是马礼逊学堂的高材生,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代到欧美留学的留学生。
2、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由恭亲王奕欣和文祥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人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3、广州同文馆:
广州同文馆教学中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与社会挂钩,注重学用结合。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经常翻译一些外文电报、文件,高年级学生则开始译书,对译书好的学生加以奖励,而且优先录用。广州同文馆不仅是广州乃至广东历史上最早的外语学校,对广州、广东的社会发展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4、北洋水师学堂:
北洋水师学堂,是中国北方第一所海军学校。在此毕业的学生很多成为北洋海军的骨干,不少人在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有的成为后世名人。如现代女作家冰心之父谢葆璋、民国总统黎元洪,人们熟知的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先生,当年也就读于天津水师学堂。
5、新疆俄文馆:
新疆培养翻译人员的学校。1887年,新疆巡抚刘襄勤奏设于省城迪化(今乌鲁木齐)。仿京师同文馆章程办理。由翻译桂荣兼任教习,于候补人员中选汉文教习一人,分课授业。1892年呈请立案。1905年裁撤。1908年复设。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可以分为4类:1、兼习西学的外语学堂。
2、军械技术学堂:如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操炮学堂、工艺学堂及广东实学馆。
3、专业技术学堂:包括电报、医学、铁路、矿务、工程等工种。
4、水师、武备学堂:属于专门培养军事指挥人才和训练作战技术的近代军事学校,如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张之洞创办的广东水陆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及江南陆师学堂。
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后四个字“中体西用”。
当时创办的新式学堂大致分为三类:
(1)外国语性质的学堂,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6年后增设算学馆,成为综合性学堂)上海广方言馆等。
(2)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
(3)技术学堂,如上海机械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殖民战争的狂潮,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在全球范围内打造自己的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体系,亚洲自然而然成为了英国殖民扩张的目标,英国在成功地占领印度后将下一个目标瞄准了中国。
扩展资料:
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后四个字“ 中体西用” 。
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师夷制夷” 、“ 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