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是如何产生的?

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 ,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 ,得了此病 ,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 ,如果息肉较小 ,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 ,或体积较大的息肉 ,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 ,假如息肉恶变 ,成为胆囊癌 ,其预后极差 ,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 ,又不愿意手术者 ,应当严密随访 ,定期复查b超 ,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 ,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 ,创伤小恢复快 ,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 ,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 ,通过b超检查可被发现。近几年 ,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 ,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 ,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 20余种 ,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那么 ,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 ?

胆囊息肉的易发人群

大样本调查资料统计结果表明 ,胆囊息肉的人群发病率为 5%以上 ,且男性居多。国外19 9 9年对 19 4767例日本健康人作b超普查 ,查出胆囊息肉样病变 109 26例 ,占 5. 6%,其中男性发病率为 5. 9 %,最多见于 30~ 40岁人群 女性发病率为 4. 5%,最多见于 40~ 50岁。多项调查研究发现 ,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性别、葡萄糖不耐受等有关。此外 ,男性肥胖与其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

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 ,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 ,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1.非肿瘤性病变 :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 19 9 5年报告 ,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 65%,国内报告的 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 62. 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 ,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 ,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 ,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 -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 ,曾有胆固醇息肉 74例病例报告显示 :直径小于10mm者占 9 7%, 50%为多发性 ,平均 3. 09±3. 31个 (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 ,有临床鉴别意义 )。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 ,易与黏膜分离 ,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 ,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 ,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 :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 ,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 ,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 ,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 -阿窦明显增多 ,窦口上常有狭窄 ,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 ,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 :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 ,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 ,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 :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 ,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 :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 ,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 ,恶变率约 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19 9 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 ,其中 9 4%直径 <10mm , 66%的患者年龄 <60岁 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 88%直径 >10mm , 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 ,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 ,在 1 0年内施行的 12 153例胆囊切除中 ,仅 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只占 0. 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 9 . 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 225例 ,占 1. 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 ,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2)腺癌 :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 ,直径约 <20mm 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 ,绝大多数直径 >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 ,预后良好。

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

1.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 :由于此类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主要靠影像带诊断 ,以b超为首选。国内专家报告b超的检出率为9 2. 7%,特异性为 9 4. 8%,假阳性率为 5. 2%,准确性明显高于ct。专家认为b超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局部胆囊的变化 ,既简便又可靠。国外研究认为内镜超声比b超更准确 ,提供的图像更清晰。ct检查胆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较敏感 ,增强ct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样胆囊息肉样病变 ,能可靠地筛选出应予手术的肿瘤性病变。

2.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要根据息肉大小 ,良性和恶性等不同 ,给予手术治疗。

(1)胆固醇息肉 :大多数人无症状 ,且胆囊功能良好。患者在平时应每 3~ 6个月予以b超随访 ,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虑手术。如胆囊功能良好 ,可行经皮胆囊镜息肉摘除。此类息肉直径往往 <10mm(82%),并以多发性为主 (75%),外观呈桑椹状 ,蒂细如线 ,质脆易落 ,很容易摘除。如胆囊功能不良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2)良性非胆固醇性胆囊息肉 :包括腺瘤与腺肌瘤病、炎症性息肉及腺瘤样增生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等。其中炎症性息肉虽无恶变报道 ,但均伴有程度不等的胆囊炎症 ,且多有临床症状 ,其余类型则均有恶变可能 ,因此一经查实应及时手术切除同时做病理切片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身体中若有肠息肉,这几个症状最明显,做好提前预防

文/爱问360

在人体的众多器官中,肠道面积一直都是巨大的,弯弯曲曲的形态,难免会出现一些病症,尤其是各种毒素的积累,也会使肠道的很多不适症状不易被察觉,一旦发现病变,往往都是令人不敢直视的大肠癌。

在中国,各大门诊中,每年新确诊的大肠癌患者的人数已经突破了50万人次,这样的数字是非常庞大的,相信很多人看到如此数字之后,内心一定会惶恐不安,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也有肠癌的潜在危机。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大多数的肠癌都是因为肠息肉发展而来的,正是因为肠息肉不容易被发现,所以,一旦被发现,往往进入到了晚期。然而,肠息肉相比于肠癌来说是良性肿瘤,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切除和治疗,就能避免得肠癌的隐患,但是,大部分人却没有对肠道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才有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肠息肉出现的原因】

肠道相比于其他的器官来说,环境是非常复杂的,作为粪便的存放和排泄场所,这里面有大量的微生物和杂质,一旦长时间地停留在体内,势必会使肠道受到一定的影响,而这些微生物和杂质也会发生变异,从而对肠道发起攻击,不仅会产生肠道黏膜的异常增生,更有可能会引发肠炎。

因此,肠道中也是非常容易长各种肠息肉的,越是便秘严重的人,得肠息肉的概率也会更高,这完全是因为粪便在肠道中积累的时间过长造成的。

肠息肉最常见的外在表现】

1、伴随排便困难的情况

要想判断自己的身体是否存在肠息肉,其实通过以下这几种方法是非常简单和方便的,大部分患有肠息肉的人,在排便的过程中会出现困难情况。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在排便的过程中肠道会受到挤压,对直肠息肉会产生一定的刺激和压迫,所以,才会引发部分的疼痛,这是判断是否有肠息肉非常常见的方法之一。

2、会有便血的情况

大部分大肠中有肠息肉的人,在大便的过程中,会伴有一定便血的情况。

如果通过医疗设备,就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肠息肉面积是比较大的,而且在光滑的外表下,也有着丰富的血管,一旦用力过大,非常容易出现破裂和出血的情况,这也是患有肠息肉的人,大便中总是带着血丝的原因。

3、腹部会出现肿胀的情况

大部分得了肠息肉的人,在生活中食欲是非常差的,这完全是因为腹部中的大肠出现了过度肿胀的情况,从而使肠胃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导致食欲不振的情况出现。

如果在生活中想要避免出现肠息肉,只需要通过以下6种方法进行预防,从很大程度上能减少得肠息肉的概率,同时也能避免陷入到肠癌的境地中。

【如何预防肠息肉的出现】

1、培养良好的排便意识

要想避免肠息肉的出现,在生活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的排便意识。

早晨起床后,不管是否有大便的意愿,一定要定时地蹲一蹲,只有这样,才能使身体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使身体积累各种各样的毒素,因此,要保持着良好的排便意识,才能使身体和肠道保持更轻盈的状态。

2、饮食最好保持清淡为主

对每个想要远离肠息肉的人来说,饮食上一定要保持清淡为主,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这类食物吃起来虽然非常爽,但是进入到肠道中,对肠胃黏膜的伤害性是极强的,会促进肠息肉的出现和形成。

3、适当的运动

对每个想要保持肠道 健康 的人来说,在生活中,一定要有运动的意识,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对排便和便秘都有一定的效果,更能减少毒素在身体中的积累,对身体的益处是极大的。

4、减少抽烟、喝酒的频次

烟酒对肠道的刺激也是非常大的,经常性有这些不良习惯的人,身体大多都处于酸性状态,酸性的身体,是非常容易诱发各种疾病的,尤其是比较娇弱的肠道功能,所以,要想减少出现肠息肉的概率,抽烟喝酒的频次一定要适当地控制。

参考资料:

1、《患了“肠息肉”时,身体会出现这“3个迹象”,有一个也别大意了!》

2、《身体若出现3种迹象,肠息肉患者需注意,最好做下肠镜》

3、《身体出现四种症状提示肠息肉,千万别忽视,久了会变成肠癌! 》

1、环境因素 作为胃癌产生的因素的一种,不同国家与地区发病率的明显差别说明与环境因素有关,胃癌产生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饮食因素。食盐可能是外源性引起胃癌的病因之一,居民摄入食盐多的国家胃癌发病率也高。 2、遗传因素 某些家庭中胃癌发病率较高,这也是胃癌产生的因素的一种。在胃癌产生的因素中,一些资料表明胃癌发生于A血型的人较O血型者为多。 3、免疫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胃癌发病率较高,可能机体免疫功能障碍,对癌症的免疫监督作用下降,在胃癌发生中有一定意义。所以在胃癌产生的因素中,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69626.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