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回归线?

回归线是地球上南、北纬23°26′的两条纬度圈。北纬23°26′称为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的最北界线。南纬23°26′称为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的最南界线。

每年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纬度达到最大,此时正是南半球的盛夏,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并始终在南纬23°26′附近和北纬23°26′附近的两个纬度圈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移动。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公转轨道平面)永远保持66°34′的交角。也就是说,地球总是倾斜着在绕着太阳旋转。

这样,地球有时是北半球倾向太阳,有时又是南半球倾向太阳,因而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发生南北的移动。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从南纬23°26′渐渐向北移动,移至北纬23°26′即到达最北端的直射点,此后直射点将向南移动,直到到达最南端的直射点,即南纬23°26′。

扩展资料

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中午的时候,太阳所在的方向都是正南方,看太阳要往南看,物体的影子朝北,比如中国的北京;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中午的时候,太阳都在正北方,看太阳要往北看,物体的影子朝南,比如澳大利亚的悉尼。

而两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中午时太阳的位置方向则随季节变换,有的时候在正南方,有的时候在正北方,有的时候(一年中只有两天,且不含两回归线及附近区域)是在头顶的正上方。

以赤道为例,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中午的时候太阳的位置在人的头顶;从春分日到秋分日,中午太阳偏北,到夏至日时太阳位置与地面夹角达到最小,太阳高度最低;从秋分日到春分日则相反。

赤道与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也存在和赤道相同的情况,只是根据所处区域纬度的不同,一年之内,太阳偏北的天数和偏南的天数有所差异,直射的日期各不相同。

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热带,这里太阳终年直射,获得的热量最多;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北纬66°34′)之间的地区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南纬66°34′)之间的地区为南温带。

温带地区太阳终年斜射,获得的热量适中。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内,属于温带气候。

回归线指的是南纬23度26分。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地球自转轴,是一根通过地球南北两极和地球中心的假想线)与黄道面(公转轨道平面)永远保持66°34′南北回归线的交角。

也就是说,地球总是斜着身子在绕着太阳旋转。这样,地球有时是北半球倾向太阳,有时又是南半球倾向太阳,因而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发生南北的移动。

回归线的意义:

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热带,这里太阳终年直射,获得的热量最多。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北纬66°34′)之间的地区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南纬66°34′)之间的地区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太阳终年斜射,获得的热量适中。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内,属于温带气候。

1985年以前,地球表面的回归线的唯一标志是我国台湾省嘉义县的“北回归线标志碑”石碑,它表明北回归线从那里经过。1985年7月15日,我国在广东省从化县又建立了一座高达27.55米的北回归线标志塔。

塔身呈火箭形,东、西、南、北各有拱门。塔底正中铺有大理石,以红色玛瑙嵌入中圆点,以示太阳直射位置。顶部是直径为120厘米的铜球,球中间通有圆孔,供太阳直射校验之用。

回归线是天球上赤道之北和南各23.5度的两个平行于赤道的小圆中的任一个,即太阳所能到达的最大赤纬处。  地球上纬度相应于天球回归线的两个纬度圈中的任一个。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公转轨道平回归线面)永远保持66°34′的交角。也就是说,地球总是倾斜着在绕着太阳旋转。

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从南纬23°26′渐渐向北移动,移至北纬23°26′即到达最北端的直射点,此后直射点将向南移动,直到到达最南端的直射点,即南纬23°26′。

原理: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地球自转轴,是一根通过地球南北两极和地球中心的假想线)与黄道面(公转轨道平面)永远保持66°34′南北回归线的交角。也就是说,地球总是斜着身子在绕着太阳旋转。

这样,地球有时是北半球倾向太阳,有时又是南半球倾向太阳,因而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发生南北的移动。过了夏至,太阳光逐渐南移,北半球受太阳照射的时间逐渐减少。北纬23°26′的纬线是太阳光在北半球上直射点的最北界限,因此把这条纬线称为北回归线。

冬至时太阳光直射在南纬23°26′的纬线上,冬至过后,太阳光又开始逐渐北移,到夏至时,再次直射北回归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67653.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