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过是什么意思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应该是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出自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

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其他近义词如下:

1、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意思: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意思: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子不教,父之过”是《三字经》中的名言,原句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养不教,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

扩展资料: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三字经》

这句话源于《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童训读物,但《三字经》中原文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生养孩子不严加教育,这是父母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老师的懒惰。为人子女不用心学习就是大错;年少不学习、不努力,就是长大了又有什么作为呢?”

子不教,父之过”,“过”有四过:过在自无,过在颠倒,过在无方,过在无心。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中国文字很有奥秒,“教”字很形象,“孝”字加个“文”,学文为教,不教当然就不孝。但是“父之过”这个“父”并非只指父亲,而是父母,父辈。天下父母无不“望子成龙”,但就有人望子成龙梦成空。养个“坑爹”逆子心发痛。原因何在?

、“子不教,父之过”过在自无

我们冷眼旁观近几年来中国的“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他们的“坑爹”能力是常人不可想象的,制造那些极端事件,为他人家庭带来严重的伤害,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这些坑爹的二代们,为何有这个“本事”,一句话:没教好!谁没教好?是学校、是社会?并不是!而是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同一国度,同一个社会环境,别人孩子怎么不会这样坑爹呢,原因就是父母自身,一个自身没有教养,不会为人父母的人怎么能做好榜样呢,五伦里“父为子纲”,纲就是榜样,所以说,父母之过,过在于自身没有教养,没有德行,没有做好榜样。

2、“子不教,父之过”过在颠倒

有的父母因自身思想观念落后,家教方式不对,对于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柴米贵,不知父母累,要什么给什么,甚至是百依百顺,这就是五伦颠倒,儿子不像儿子,父辈也不像父辈。我们必须承认,父母是孩子天生的老师,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人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出问题,父母有推卸不掉的责任。因为,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当一个孩子在某个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时,做父母的不可能没有感觉到。所以必须善诱、扶正、警告、督促,而不是过于溺爱,溺爱必出逆子,人伦颠倒就是违背了人道。

3、“子不教,父之过”过在无方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就是一个“教”字和一个“孝”字,这两个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孩子从小父母将他们捧在手心里,孩子上学花钱再多也要找最好的学校,长大后又操心找工作,工作有了还要帮助子女成家立业,成家后还要帮儿子带孙子,总之儿子连孙子的路子都帮他们想好了,何其苦!但是没有几个孩子是按父母预设的道路前行,总是背道而驰,父母操劳一辈子不图任何回报,只希望孩子能够理解他们,孝顺他们,让他们安度晚年。每当在媒体的报道中看到,有逼父母拿钱的,有当街辱骂父母的,有对父母拳打脚踢的,这些场面总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焦虑。增广贤文里面有句话说的好,“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做马牛”,这就是教子无方。

4、“子不教,父之过”过在无心

也有一些父母自己是从穷困农村吃苦长大,深知赚钱重要,常年在外经商赚钱,也有暴发户,总是以金钱来鼓励孩子,自己一身铜钱臭,并以此熏染着孩子幼小的心,并以此教导孩子读书无用,赚钱重要,总希望孩子将来继父业、赚大钱,却总是事与愿违,当孩子做出忤逆伤德之事,就把责任都归罪于学校和社会环境,加以抱怨,真是不懂情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是家庭教育,古时:老师是“授业、解惑”,现在是灌输那些枯燥的数字和公式来换取大众都认可的分数,所谓成绩。现在学校重视德育的已经很少了。总之这类父母大多都是金钱为重,教子无心,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52057.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