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挑和妯娌的来历

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俗称“一担挑”。一担挑是连襟的方言说法,常见于四川、河北南部。

妯娌是已婚妇女称呼丈夫兄弟的老婆为妯娌。出自《尔雅·释亲》。弟兄的妻子之间,就是妯娌;所以妯娌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弟兄关系的一个延伸。如果一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儿子,儿媳就互为妯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妯娌之间的关系和婆媳之间的关系一样难处,妯娌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家的家庭气氛。

扩展资料

妯娌对应词:连襟

连襟出处于《秋日与群公宴序》《嬾真子》《土风录》等。一指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二指彼此知心。

雅言或书面语言作“连襟”,而在民间各方言区,人们把姐妹们的丈夫俗称为"一担挑",西北地区民间又称“担子”,还有的地方称为“挑担”、“一根棍”。

“连襟”据说最早是出现在杜甫笔下。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李姓老头,序论起来,两家还是转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

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几句是:“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还没有后来所称的姐妹们丈夫之间的那种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担挑

百度百科-妯娌

“一担挑”、“连襟”、“连桥”三个词语意思相同,均指姊妹丈夫之间的互称或合称。其中:

1、“连襟”是雅言或书面语言,在古代的时候便早已有了此称呼。

2、“一担挑”原义是指相连的人或物,生活中是“连襟”的方言说法,常见于四川、河北南部。

3、“连桥”是“连襟”的又称。

扩展资料

1、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法,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

2、就拿亲属称谓中常见的“娘”和对“母亲”的称呼来说就独具特色。“娘”在山东、河南等方言中指“母亲”,但在晋南方言中并不用来称呼母亲,而是指称别的亲属和对象。

3、山西方言中“连襟”的称谓就是一个典型。在山西方言中则俗称为“担子”、“挑川”、“挑担”或“夜不停”,也有叫“连襟”的。

4、叫“连襟”的方言区有:北区的山阴、大同县,朔州的平鲁区,忻州以及河曲、偏关、保德、五台等地;西区的交口县;中区的榆社、太谷、平遥、阳泉;东南区的长治等地。称为“挑担”的地区为:北区的浑源、灵丘等;西区的中阳、柳林、离石、临县等;南区的洪洞、临汾、闻喜、稷山等。大同市广灵则称为“夜不停”或“挑担”。运城芮城称为“担子”。晋南左权称为“挑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连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担挑

连襟: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俗称“一担挑”。

彼此关系密切,还没有后来所称的姐妹们丈夫之间的那种关系。,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就是一个男人和他小姨子的丈夫之间的关系的称谓。

【连襟】

连襟本意是指二人之间彼此知心,生活中一般是指姐夫与妹夫的互称或合称,在古代的时候便早已有了此称呼。

【基本含义】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姊妹就是品牌相同的,同一块布料裁剪制作的两件衣裳,两个男子分别 娶了一对姐妹,称为连襟就很容易理解了,也有叫做:“连桥”。

雅言或 书面语言作“连襟”,而在民间各方言区,人们把姐妹们的丈夫俗称为" 一担挑",西北地区民间又称“担子”,还有的地方称为“挑担”、“一根棍”。

“连襟”据说最早是出现在杜甫笔下,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 李姓老头,序论起来,两家还是 转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几句是:“孤陋忝 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还没有后来所称的姐妹们丈夫之间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著名诗人《 容斋随笔》作者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洪迈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 节度使,写荐书推荐这位堂兄去京城供职,洪迈的堂兄很感激,托洪迈代写了一份谢启,里边便有几句是:“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 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怜。”而比洪迈还早一些的 马永卿,在所著《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由此可见,宋朝时流行的称呼已经具有了今天的意义了。

参考资料

搜狗:http://baike.sogou.com/v114179.htm?fromTitle=%E8%BF%9E%E8%A5%9F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47009.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