妯娌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所谓的妯娌就是家里有两个兄弟的,这两个兄弟的老婆之间的关系就是叫妯娌,很多妯娌的关系相处的并不是很好,毕竟两个女人再加上一个婆婆,三个女人凑一起容易引发家庭矛盾。

那么,妯娌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1.想要妯娌相处的好,千万别住一起

如果妯娌两个不住一起的话,基本是没什么矛盾的;如果妯娌两个住在一起,那就很容易发生矛盾。

例子:我朋友刚结婚的时候就是跟她嫂子住一起的,因为她结婚的婚早,家里最好的一个房间就是被嫂子一家住着,她和老公住的是以前的杂物房,本来因为这个就不怎么开心了,她嫂子还总是把自己当作这个家的女主人,今天吃什么,明天去哪里探亲,都是嫂子在安排,反正两个女人住一起就是互相看不顺眼。好在后来她老公做生意挣了点钱,出去买了房子住,不过她嫂子总是说是婆婆把私房钱给了她老公,反正现在两个人是互相不来往的。

2.想要妯娌相处的好,婆婆不能偏向其中一个

家里有两个兄弟的,做婆婆的就不能偏向其中一个,要不然女人的心思都是比较敏感的,知道婆婆偏向哪个,那平时说话都会带些不甘心的语气,随之而来的就是小矛盾不断了。我姑姑就是偏向小儿子,所以她大媳妇就对她和小媳妇不怎么友好,也总是在我们面前说婆婆偏的太厉害,但是大媳妇就觉得婆婆没有偏,反正两个妯娌之间说话都是不怎么客气的。

3.想要妯娌相处的好,两个女人要互相尊重

其实,大家都是作为儿媳妇进入这个家门,家里就是你们两个女的是外姓人,那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不管你是排大还是排小,不管你的职业如何,你们妯娌两个都是人家的媳妇,家里有什么事情都应该真诚的公布,不要有所隐瞒,可以主动征询对方的意见和想法。

4.想要妯娌相处的好,两个女人要互相帮助

不管兄弟两个人有没有住在一起,妯娌之间都应该多来往,一方有困难另外一方就要尽量帮忙,这样大家都能记得大家的好,这个家庭也能更加的和睦相处。其实,我觉得一个大家庭能不能和睦,真的是取决于这个家的女人的态度,假如两兄弟关系不怎么好,但是两个女人多接触,多说说对方的好话,这就会让两兄弟的关系变好。

5.想要妯娌相处的好,两个女人要不争不抢

妯娌之间相处的不好,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对老公父母的家产都虎视眈眈的,如果婆婆对其中一方稍微好一点的,那另外一个就觉得婆婆私底下会给多给些,于是就把这些家产的事情放大,妯娌之间一旦涉及到家产,那要她们两个和睦相处就难了。

所以,妯娌之间的关系好不好,最主要的就是尽量做到上面几点,然后作为婆婆也应该公平对待两个儿子,只有公平才能被两个媳妇接受。

已婚妇女称呼丈夫兄弟的老婆为妯娌。

如果一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儿子,儿媳就互为妯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妯娌之间的关系和婆媳之间的关系一样难处,妯娌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家的家庭气氛。

看看“妯娌”这两个字,就能领略汉字的妙不可言———同是女字旁,右边框架的组成部分也相似,但彼此又是对着干的,一个朝上,一个朝下。

朝上的“妯”,身段稳重,神态像是鼻孔冲天,得理不饶人;朝下的“娌”则显得小而娇气,恃宠而娇,有小狐狸的媚相。

扩展资料:

妯娌对应词:连襟

连襟出处于《秋日与群公宴序》《嬾真子》《土风录》等。一指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二指彼此知心。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ián jīn。

雅言或书面语言作“连襟”,而在民间各方言区,人们把姐妹们的丈夫俗称为"一担挑",西北地区民间又称“担子”,还有的地方称为“挑担”、“一根棍”。

“连襟”据说最早是出现在杜甫笔下。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李姓老头,序论起来,两家还是转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

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几句是:“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还没有后来所称的姐妹们丈夫之间的那种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妯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连襟

妯娌的意思:兄弟的妻子的合称。

【拼音】[zhóu li ]

【解释】已婚妇女称呼丈夫兄弟的老婆为妯娌。

【出处】《尔雅·释亲》“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

【释义】古代兄之妻称弟之妻为娣妇,弟弟和弟媳称兄之妻为姒妇。

妯娌造句

1、妯娌间如果再这样斗下去,不但家庭失和,最后也只会两败俱伤而已。

2、要兄弟和睦,妯娌相亲,不准争长论短、手足情分。

3、夫唱妇随兄弟和,妻贤子孝妯娌安。互道珍重常牵挂,敬老爱幼阖家欢。全心全意创大业,家道昌盛子孙旺,乐业安居赛神仙。

4、要处理好的,一是夫妻关系,二是婆媳关系,三是妯娌关系,四是父母子女关系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41351.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