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人之小霸王孙策简介

孙策(175-200),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之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之一。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并在讨伐割据江东的各军阀的过程中增强自军实力,终于统一江东。后因被刺客淬毒刺伤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称帝后,追谥他为长沙桓王。

孙策乃吴氏所出,孙坚长子也。在东汉末期的动乱年代里,作为地方将官的孙坚,往往是常年征战在沙场上,而抚养、教育儿女的重任也就落到了吴夫人的身上。而吴夫人教育儿女也很有办法,总是宽容、诱导,谆谆教诲,让儿女自己领悟,明辨是非,于是孙策、孙权兄弟礼贤下士,尊重人才,二人依次接手父亲基业,最终把吴国推向最高峰,和蜀,魏呈鼎足之势。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孙坚战死,享年三十七岁。孙策当时虚岁十七,他将孙坚的灵柩运回,葬于曲阿县(今江苏丹阳县)。事毕,孙策渡江,居留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结纳豪俊之士,待养成羽翼,为父报仇。孙策的为人开朗、直率、大度,善于听取部属的意见,很会用人,说话又有幽默感,因此赢得了士人、百姓的拥戴,士民都愿意为他拼命效忠。

名士张因丧母,时居江都。孙策几次拜见,和他研究天下大势。孙策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汉祚衰微,天下纷纷,英雄豪杰,拥兵自重,各图发展。没有人出于公心,扶危济乱。先父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不幸被黄祖所害。我虽年轻识浅,但却有心要干一番事业。如今,我想到袁术那里去,请求他把先父当年的旧部交我统领,然后到丹阳(安徽宣城)去依靠舅父吴景,收集流散兵士,东据吴郡(江苏吴县)、会稽(浙江绍兴),报仇雪耻,做朝廷的外藩。您以为如何?”

张推托:“我识见简陋,况且又有服在身,对您的事,实难帮忙。”

孙策进一步请求:“您的大名,遐迩皆知。四方之人,向往仰慕。今天的事,我的打算,成与不成,由您一言而决。您一定要对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血仇得报,决不会忘记您的教诲之恩。”说到动情之处,孙策眼中不觉落下泪来。

孙策一骑兵,犯罪后为逃避责罚,逃进袁术的军营,藏到马棚里面。孙策派人追捕,直入袁术营中,将罪犯搜出,当场斩首。事情结束后,孙策才去拜见袁术,说明情况,向他道歉。袁术说:“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这件事,进一步提高了孙策的声誉,军中对孙策也更加敬畏。

袁术为人反复,往往言而无信,起初他许诺任用孙策为九江太守,不久,却改用丹阳人陈纪。后来,袁术攻打徐州,向庐江(治舒县,即今安徽庐江西南)太守陆康索求三万斛军粮,陆康不给,袁术大怒。正巧孙策以前曾去拜访陆康,陆康只让主薄接待,自己不出来相见,为此,孙策怀恨在心。袁术就派孙策去攻打陆康,并且又许愿说:“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

孙策奉命出击,拿下庐江。袁术居然又出尔反尔,任用他的老部下刘勋当了庐江太守。对袁术,孙策一次比一次感到失望。此前,汉献帝派刘繇担任扬州刺史,扬州过去的治所是寿春,而寿春已被袁术占领,刘繇便在孙策的舅父吴景和堂兄孙贲的协助下南渡长江,在曲阿设立了州治。这次孙策攻打庐江,刘繇忧心忡忡,因为他知道,吴景、孙贲是袁术任命的,担心他们与袁术、孙策联手吞并自己,于是就用武力逼赶他们,吴景和孙贲只好退居历阳(今安徽和县)。刘繇派樊能、于麋驻扎在横江郡,让张英驻扎在当利口,来与袁术对抗。袁术则任用自己的老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以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和孙贲一起率兵进击张英。双方对峙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结果。

丹阳尉朱治过去曾任孙坚的校尉,他发现袁术政德不立,就劝孙策趁机收取江东。于是孙策就去见袁术。孙策对袁术说:“我家旧日对江东人多有恩义,我愿带兵去帮助舅父征伐横江。横江攻克之后,我还可在当地召募士卒,大概能召募三万人。那时,我再率领他们助您平定天下,谋成大业。”袁术明知孙策对自己不满,但他认为,刘繇占据曲阿,王朗占据会稽,孙策未必能有什么作为,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孙策遂率父亲旧部和数百门客东进。一路上,不断有人来投,孙策的队伍不断扩大,到历阳时,已至到五、六千人。当时,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带兵迎接孙策并赞助军粮。孙策大喜,对周瑜说:“有了你的支持,大事一定成功。”于是,孙策立即率部渡江(参见孙策平江东之战),进击横江、当利,相继攻克,樊能、张英败走。接着,孙策连续出击,“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孙策攻打刘繇的牛渚营,夺得仓库中所有粮食和兵器战具。

当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都依附刘繇,奉他为盟主,薛礼占据秣陵城,笮融驻扎在县南。孙策首先攻打笮融,斩杀五万多人,笮融胆裂,紧闭营门,不敢妄动。孙策则挥师攻打薛礼,薛礼突围逃走。这时樊能、于麋等人,又纠集兵士来夺牛诸。孙策立即回军,打败他们,俘获万余人。然后重新进攻笮融:战斗中,孙策腿部中箭,不能乘马,部下抬他回营疗伤。有人对笮融说:“孙郎被箭射死了!”当时,孙策年轻,虽有官位名号,但人们都叫他“孙郎”。笮融闻孙策死讯,大喜,派将士与孙策部队对垒。孙策先派几百兵马挑战诱敌,而在后面设好伏兵。敌兵出击,孙策部假作溃败,引敌进入包围圈中,然后一声号令,伏兵尽起,斩首一千多敌人。孙策乘胜进攻笮融营地,并命手下将士高声喊话:“孙郎如何?”声撼敌营,地动山摇,吓得不少敌兵连夜奔逃。笮融见孙策还在,越发警惕小心,深沟高垒,严加守备。

孙策见笮融负险固守,一时难以攻克,便引兵南向,先在梅陵(今安徽南陵县)击败刘繇别将,接着转兵攻克湖孰(今江苏江宁县南湖熟镇)、江乘(今江苏句容县北)。然后,整顿部队,到曲阿攻打刘繇。

刘繇与孙策交战,兵败,逃往丹徒(今江苏镇江市),孙策入据曲阿(参见曲阿之战),时为兴平二年。

一开始,百姓们听到孙郎兵到,都胆战心惊,魂消魄散,避之不迭,官长们也往往丢弃城池,窜伏草莽之中。后来,人们渐渐发现,孙策大军所到之处,军士们严遵将令,不敢掳掠百姓,鸡犬菜茹,秋毫无犯。于是,百姓十分喜悦,争着用牛、酒犒劳部队。孙策劳赐将士,发布文告,晓谕下属各县:“刘繇、笮融的乡人和部下来投降的,一无所问愿意从军的,可以从军,并免除全家赋税徭役如果不愿从军,绝不勉强!”

张见孙策言辞慷慨,神色间流露着忠壮之气,深受感动,终于对孙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年周朝王道陵迟,齐桓公、晋文公才能应运而起王室一旦安宁,诸侯就只能贡奉周朝,尽臣子的职分了。您继承父辈威烈,骁勇善战,假如真能栖身丹阳,召集吴郡、会稽兵马,那么,荆扬二州自可扫平,报仇雪耻也指日可待。那时您凭倚长江,奋发威德,扫除群雄,匡辅汉室,所建的功业,绝不会下于齐桓、晋文,定会流芳千古,岂止作一个外藩呢?目前世乱多难,如果您想建功立业,就当南渡,我将与好友一起去支持您。”

孙策为什么被称为“小霸王”

孙策少年就随父出征,曾经创造出对阵将生俘敌人用胳膊夹死,同时又回头一吼吓死一个企图偷袭他的敌将的骄人战绩,因此勇猛异常,时人称之为“小霸王”。

孙策为什么被称小霸王

孙策作战勇猛,见《三国演义》十五回:“一霎时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自此人皆呼孙策为‘小霸王’”。

称孙策为“小霸王”,算是人们把他与西楚霸王项羽相比了。

《三国演义》里孙策绰号“小霸王”,历史上他有这个绰号吗?

“小霸王”是三国演义中的绰号 历史上并无此称号 通篇三国志中 都没有“小霸王”三个字

这个绰号是出自许贡对孙策的评价 许贡认为孙策有当年项羽的风范 上述朝廷让朝廷吧孙策关起来 因此 后世人们会在小说中看到“小项羽” “小霸王”的称号

在汉朝是不可能出现“小霸王”称号的 霸王是项羽的自称 而汉朝是在汉高祖刘邦和项羽的争夺中打下来的 怎么可能把这个项羽自称的称号继续给项羽留着 在他的墓上写个西楚霸王项羽之墓?刘邦葬项羽的时候是以鲁公礼下葬的(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 刘邦的意思应该是把鲁公留给了项羽吧)也就是说 在汉朝 后世人们称呼项羽也许是项羽 也许是鲁公 绝不可能是“西楚霸王” 所以霸王是不可能在东汉末被用来形容人的 更不可能用来当做孙策的外号了

楼主有问题还可以追问

小霸王“孙策”外号的由来

小霸王周通——孙策

这个绰号取来,实在是全不费工夫的。《三国演义》十五回:“一霎时挟死一将,喝死珐将:自此人皆呼孙策为‘小霸王’”。

当时人称孙策为“小霸王”,是把他和霸王项羽相比了。不过借在周通身上,倒颇辱没了这个名号。

简述孙策小霸王外号的由来

孙策在历史里不太可能会被称为“小霸王”

编纂《三国演义》十五回:“一霎时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自此人皆呼孙策为‘小霸王’”。

小霸王孙策的名号从此叫起。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諡孙策为长沙桓王。

孙策“小霸王”的绰号是后世称呼还是三国时就有?求史料

孙策在当时不太可能会被称为“小霸王” 演义:一霎时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自此人皆呼孙策为“小霸王”。 小霸王孙策的名号从此叫起。 史书上并没说人称孙策为小霸王,唯一有点关联的是江表传所载: 吴郡太守许贡上表于汉帝曰:“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于外必作世患。” 而且孙策得信后的态度是“策请贡相见,以责让贡。贡辞无表,策即令武士绞杀之。”当然,我不是断章取义,孙策杀许贡的目的是因为许贡出卖他。而从此可以看出,许贡把孙策描述成项羽,实际上含有贬义。 那么称呼孙策为小霸王有没有可能或者说是合不合理呢? 我是这么看的。 当时是汉朝,而项羽是与汉刘邦争夺天下的,汉朝人应该是不会把忠臣良将比做与汉朝作对的人物,即使是很相似。 从另一段资料也可以看出: 吴录载策使张纮为书曰:“……陈胜、项籍、王莽、公孙述之徒,皆南面称孤,莫之能济。帝王之位,不可横冀,五也。……” 这是孙策让张纮亲笔写给袁术的信,信中让袁术不要效仿陈涉、项籍、王莽等人,所以他本身是不会被称为“小项羽”的,而他自己也不会喜欢被叫为小霸王。 众所周知,项羽是个英雄,孙策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霸王之气、勇猛、年轻创业、江东子弟等,但限于当时的忠君思想和时代局限性,孙策都不会被叫为小霸王。千年后的罗贯中,自然不需要忌讳这些,所以为孙策想了一个好听的称号,那只能是文学中的修饰,而历史上,我不认为孙策会被这样称呼,也不合理。

三国演义里的孙策为什么评为“小霸王”?他的实力到底怎么样?

因为有一次,在与刘表打的时候,把刘表的两个大将,一个吼死了,另一个跑过去活捉过来,用腿夹在马上,结果那人被夹死了。就被叫做小霸王了

江东小霸王孙策绰号由来 孙策是怎么死的

江东小霸王孙策绰号由来

孙策被称为小霸王与他的性格有关。孙很自信也很具有政治头脑,从他不盲从袁术称帝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是孙策的缺点就是喜欢杀人并且死要面子,这与项羽很像。有史料记载:孙策知道一个文人叫高岱,于是想与他伦学问,但是高岱对于孙策的问题皆回答不知道,孙策又听信小人所言,认为是高岱瞧不起他,于是将高岱关押牢房。这是所有的文人都来为高岱求情,孙策一看,觉得此人竟能让这么多人为他求情,更加没有面子,觉得此人不能留,于是就把高岱杀了。这一点与霸气又自大的项羽很像,可能这也是后人做书时将他冠于“小霸王”绰号的原因!

江东小霸王孙策是怎么死的?

关于孙策是怎么死的据《江表传》中记载,许贡上表给汉帝,许贡死后,其门客潜藏在民间,寻机为他报仇,在一次打猎中被暗算中毒箭。后毒迸发而死。另外还有一说是三国演义中这样描写的,是三个门客所杀,但真实的历史也许不是这样,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是曹操派出的刺客,冒充许贡的门客,这样不至于激怒江东。

不过,针对孙策之死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孙权为了夺权进而还是孙策。因为孙策死后孙权获利最多。

江东小霸王孙策评价

孙策算得上是东汉末年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建立的一些辉煌的业绩以及功勋是很多人都无法到达的高度。但是往往这样的英才上天都是会嫉妒的,于是在二十六岁就早逝了,应该算是含恨而终因为还有很多大事没做就这样离开人世!

孙策的外号‘小霸王’是怎么得来的?

小霸王周通——福策

这个绰号取来,实在是全不费工夫的。《三国演义》十五回:“一霎时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自此人皆呼孙策为‘小霸王’”。

当时人称孙策为“小霸王”,是把他和霸王项羽相比了。不过借在周通身上,倒颇辱没了这个名号。

孙策“小霸王”的绰号是后世称呼还是三国时就有?求史料

孙策在当时不太可能会被称为“小霸王”

演义:一霎时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自此人皆呼孙策为“小霸王”。

小霸王孙策的名号从此叫起。

史书上并没说人称孙策为小霸王,唯一有点关联的是江表传所载:

吴郡太守许贡上表于汉帝曰:“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于外必作世患。”

而且孙策得信后的态度是“策请贡相见,以责让贡。贡辞无表,策即令武士绞杀之。”当然,我不是断章取义,孙策杀许贡的目的是因为许贡出卖他。而从此可以看出,许贡把孙策描述成项羽,实际上含有贬义。

那么称呼孙策为小霸王有没有可能或者说是合不合理呢?

我是这么看的。

当时是汉朝,而项羽是与汉刘邦争夺天下的,汉朝人应该是不会把忠臣良将比做与汉朝作对的人物,即使是很相似。

从另一段资料也可以看出:

吴录载策使张纮为书曰:“……陈胜、项籍、王莽、公孙述之徒,皆南面称孤,莫之能济。帝王之位,不可横冀,五也。……”

这是孙策让张纮亲笔写给袁术的信,信中让袁术不要效仿陈涉、项籍、王莽等人,所以他本身是不会被称为“小项羽”的,而他自己也不会喜欢被叫为小霸王。

众所周知,项羽是个英雄,孙策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霸王之气、勇猛、年轻创业、江东子弟等,但限于当时的忠君思想和时代局限性,孙策都不会被叫为小霸王。千年后的罗贯中,自然不需要忌讳这些,所以为孙策想了一个好听的称号,那只能是文学中的修饰,而历史上,我不认为孙策会被这样称呼,也不合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16362.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