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核小体

核小体是由DNA和组蛋白形成的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每个核小体由146bp的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形成,核小体核心颗粒之间通过50bp左右的连接DNA相连。

H1结合在盘绕在八聚体上的DNA双链开口处,核小体的形状类似一个扁平的碟子或一个圆柱体,此时DNA的长度压缩7倍,称染色质纤维。

核小体的原理:

人们接着用化学交联、高盐分离组蛋白,以及X衍射等方法进一步研究组蛋白多聚体的结构、排列以及怎样和DNA结合的,从而建立了核小体模型。

1984年Klug和Butler进行了修正,核小体的构造可用图表示:每一个核小体结合的DNA总量为200bp左右,一般在150~250变化范围轻微消解染色质而得知的。

连接两个核小体的连接DNA是最容易受到这种酶的作用,因此微球菌核酸酶在连接DNA处被切断,此时每个重复单位的DNA长约200bp,而且是和五种组蛋白相结合,保持着核小体的结构。

核小体名词解释: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核心颗粒和连接部构成。核心颗粒是一个由H2A、H2B、H3、H4各一对组成的八聚体蛋白,DNA分子以146个碱基对长度在其表面缠绕1.75圈后,离开又去缠绕另一个八聚体1.75圈,连成一串。每个核心颗粒之间由60个碱基对的连接DNA相连,每个连接DNA上都结合一个H1分子。这样形成了核小体,横径约10nm,高6nm,呈扁圆形球状体。核小体为染色质的一级结构。

核小体由DNA和H1、H2A、H2B、H3和H4等5种组蛋白(histone,H)构成。

核小体是由DNA和组蛋白形成的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每个核小体由146bp的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形成。核小体核心颗粒之间通过50bp左右的连接DNA相连。

H1结合在盘绕在八聚体上的DNA双链开口处,核小体的形状类似一个扁平的碟子或一个圆柱体,此时DNA的长度压缩7倍,称染色质纤维。

染色质就是由一连串的核小体所组成。当一连串核小体呈螺旋状排列构成纤丝状时,DNA的压缩包装比约为40。纤丝本身再进一步压缩后,成为常染色质的状态时,DNA的压缩包装比约为1000。有丝分裂时染色质进一步压缩为染色体,压缩包装比高达8400,即只有伸展状态时长度的万分之一。

高阶结构

由核小体实现的 DNA 组织不能完全解释在细胞核中观察到的 DNA 包装。染色质进一步压实到细胞核中是必要的,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目前的理解是重复核小体与插入的“接头”DNA 形成10 纳米纤维,被描述为“串珠”,并且具有大约 5 到 10 的填充率。

核小体链可以排列在30 nm 纤维中,这是一种压缩结构,填充率约为50,其形成取决于H1 组蛋白的存在。

四核小体的晶体结构已被提出并用于构建 30 nm 纤维的拟议结构,作为双起始螺旋。 关于这个模型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论,因为它与最近的电子显微镜数据不兼容。

除此之外,染色质的结构知之甚少,但经典的建议是 30 nm 纤维沿着中央蛋白质支架排列成环,以形成具有转录活性的常染色质。进一步压缩导致转录失活的异染色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核小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07921.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