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将亡”的下一句是什么?

“国之将亡”,下一句是“必有七患”。

“七患”分别是:

国防之患:不修国防 大兴宫殿 粉饰太平;

外交之患:大敌当前 外无盟友 孤立无援;

财政之患:分配不公 铺张浪费 穷尽民用;

内政之患:仕皆渔私 修法禁言 不问国是;

国君之患:闭门自大 标榜先进 坐以待毙;

团队之患:用人不当 小人当道 离心离德;

政权之患:民无食用 国无贤能 赏罚失威。

“国之将亡,必有七患”这一句出自《墨子》。墨子曰:国之将亡,必有七患 。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於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爱佼,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

墨子《七患》主要是讲国家要积极的准备,巩固自己,有备无患,核心是讲了一个勤政的问题。准备的好坏,关键在于能否承受灾害或者突发事件的打击。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最早出现在西汉的《礼记·中庸》。

译文为:国家衰落破亡,必然会出现乱臣贼子。

广为流传是因为在《封神演义》这书中的苏妲己,《封神演义》对于殷商的灭亡,大多数人都归咎于商纣王的无道,说他宠信妖妃妲己,纵情酒色,残暴杀人为乐,因而周武王要起兵讨伐这个无道的昏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是,商纣王被干掉了,殷商灭亡,西周封建开始。在演义中,有这么一句古话:“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龙漦帝后,变幻离奇。所谓“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然孔子云:“妖孽者,天所以警天子诸侯也。”故妖孽不胜善政,至治之极,祸反为福。周宣果能发愤修政,自可挽回气运。乃不知恐惧修省,而滥杀无辜,是无异抱薪救火,适自速其亡也。幽王燃燧取笑,诚极媚内之能事。彼媚内取笑时,何遂不计及征兵莫至时耶。呜呼,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三代之亡,皆以女色。女色祸人之烈,一至于此,然不足为女子咎也。成周之兴,岂不有赖于三太耶。兴亡之枢纽,是在男子尚德不尚色而已。

译文为:

龙的口水居然生出帝王后妃(褒姒),真是变化莫测,出人意料。所以说一个国家将要灭亡,必定会有妖孽出现。于是孔子说:“所谓妖孽,其实是上天派来警告天子诸侯的。”因此妖孽对于善政无能为力,只要将国家治理得好到极致,便可将灾祸的局面扭转变为福祐。周宣王果真能够发愤治理国家,自然可以挽回气运。

却不知道如果一味恐惧修身反省,而导致滥杀无辜,这种做法无异于抱薪救火,只能加速自身的灭亡。幽王点燃烽火博取美人一笑,实在将媚内做到极致了。但他媚内取笑的时候,为何不能想到后来召集救兵而不来的时候呢?呜呼,如此显赫兴旺的周朝,竟因褒姒而灭亡。

夏、商、周三代的灭亡,都是因为女色的祸害导致,女色给人造成的危害,至于如此吗?恐怕不能将罪过全部归咎于女子。周成王时期的兴盛,岂不是有赖于太师、太傅、太保教育的功劳?而周朝兴亡的关键,则在于男子应当崇尚德政而不是耽溺于美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庸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这句话富含深刻的哲理,其中的妖孽并不是指灵异事件,而是指大奸大恶的出现,正义消失或者人才流失等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就是国家兴衰的道理。

国之将兴,士皆归,邦之将亡,贤先避

这是《素书》中的一句箴言,国家政治清明,上下和顺,自然会表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才也会纷纷来投靠,这样的国家自然就可以兴旺发达,反之,政治昏暗,人才受到排挤和迫害,他们自然会选择用脚投票,失去人才的国家,就等于失去智力,国家自然也会衰败下去。

大奸大恶

秦时的赵高以指鹿为马来排除异己,至使秦二世永远也听不到一句实话,直到陈胜已经兵临潼关之时,秦二世依然一无所知。

唐代的李林甫为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然让玄宗下旨剥夺汉族节度使的兵权,全部用胡人来当此要职,最终使得安禄山坐大。

正义的消失

当老实善良的人越来越老实,奸佞小人越来越猖獗的时候,就说明正义正在消失,当正义消失之后,邪恶就会当道,谎言就成了真理,善良之人得不到保护,奸邪之人得不到惩制,这样的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

谦宇心得:“国家”在不同的人认知中有不同的概念!在我的概念中,国家永远不会亡,因为国家的概念是国土和国土上生活的人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01843.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