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

董仲舒最先提出了束缚中国劳动人民两千多年的“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显然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学说的发展。其目的是要把所有阶级统治秩序化、合理化。“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更是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试图让劳动人民心甘情愿地为地主阶级服务,备受压迫而毫无知觉。他还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是天意,而要实现大一统,首先是思想上的统一,于是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都要罢黜。皇帝受命于天,王侯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所有这些都是天的意志。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提出的“三纲五常”实际上也是实现“大一统”的思想工具。

一、三纲五常

1、三纲

具体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中,“君为臣纲”当是其首,其行为规范表现是“忠诚”,即对君主尽心竭力,坦诚相待,如果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父为子纲”则是基础,它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就是孝敬,即指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父母有过错,不能触怒父母,在父母面前,子女唯一明确的是孝敬,社会规范中的是非,善恶的标准都可不予考虑”。

“夫为妻纲”则是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得以产生的基础,而对应的行为规范是“节”,朱比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正是对这种行为规范的体现。

2、五常

具体指仁、义、礼、智、信,即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仁”是爱人、人道的意思;“义”是承担合理的责任的意思;“礼”是道德约束,起到为达到“义”而预防的作用;“智”是指知识,尤其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是信任、诚信的意思。

二、三从四德

1、三从

具体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从”并非“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即未嫁的时候,听从家长(父亲)的教导,出嫁之后,辅佐丈夫持家执业,丈夫不在了,抚养教育抚养子女成人,引导、尊重子女端正生活理念。

2、四德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在周代父权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内外尊卑界限明确规定之后,才有了要求妇女从父、从夫、从子,即家庭的女性角色服从男性的“三从”道德规范。

“三从四德”中对妇女的要求规范是特定时代、出于某种需要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也有一些变化。“四德”是女性实践“三从”道德目标必须具备的礼仪、风度修养和操作技术。“三从”道德的教戒劝誉、“四德”修养的提倡培训,逐渐规训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妇女之美德。

扩展资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可谓宇宙的根本法则。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

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从四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纲五常

西汉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董仲舒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中提出三纲五常这一道德规范.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条封建道德原则,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个封建道德教条.“仁”即爱人、孝悌、忠恕等.“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礼”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和规范.“智”为判别是非之心.“信”系忠诚守信.这些都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纲最早源于先秦时期,董仲舒加以改造而成“王道之三纲”.五常则是由董仲郐在孔孟宣扬的仁、义、礼、智基础上,再加上“信”而成的,即“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77404.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