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合一的含义是什么 行知合一的含义

1、知行合一(汉语词汇),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

2、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所以说知行合一。

3、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好像常见的应该是:知行合一。

这是明朝的王阳明的观点,他认为人们要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之联系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实践决定认识等等。

自从与钢琴妹妹相识,我再一次感叹并佩服已刻在内心深处陶行知先生的“行知合一”理念。钢琴妹妹把“行”做到了极致才会有如今的她。而我把“知”做到了极致才有了现在的我。我一直努力践行“行知合一”,但无奈常常被自己原先固有的不良思维模式影响,因此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一直在螺旋上升或下降中反复。这次与妹妹的相处让我暗下决心。钢琴妹妹是不能独处之人,我却极能独处。外向且话多的她每天都需要与其他人大量的沟通交流,如若不然对她就是一种折磨,这就是书上所说外向之人需要每时每刻向外寻找与世界的联系才能给自己补充能量。而内向之人则是向内寻找,独处是他们补充能量的方式。如若内向的人长时间与外界沟通和交流,却没有自己独处向内寻找的时间,那么他们的能量就会被耗尽。而如今我认为外向内向只是每个人在不同环境下接触不同人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每个人都兼具这两种状态,只是环境使得其中一种状态长时间起主导作用。起主导作用的状态时间持续久,逐渐养成习惯,而习惯使让人们觉得舒服不需要意志努力,人性倾向选择让自己舒服的处事方式。因此,久而久之人们表现出内向外向的行为特征。希望看到这篇文字的所有朋友每时每刻,给自己如下的心理暗示。“从此刻起,我能自爱沉稳,我能去做去爱,我能修养性情”。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此,就可以逐步做到“知行合一与行知合一”。

在我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快速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所有教育理念永远不会过时。但是不知道有多少教育者能够重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即使他们被印刻在我们如今学校或教室的墙壁上,也无人重视,更没有人知道如何高效地在课堂内外实施这些理念。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我也常常思考这些教育问题。虽然这些想法有些杞人忧天的意味,但我觉得自己常常动动脑筋思考问题不是件坏事。就如今日,当监考至一半,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已经坐不住板凳并在座位上东张西望。有的人身体伏在课桌上睡觉,有的人在摆弄玩具,还有的人在偷偷与别人聊天。面对试卷他们无奈,不屑。面对听不懂的知识与乏味的课堂,他们习以为常。面对老师,他们表现乖巧称之为给老师面子。在以成绩论优差的环境里,他们毫无存在意义。在要求相对宽松的环境里,他们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我望着他们一张张充满活力的脸庞不禁思考,他们中没有谁是笨蛋,相反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很多。而他们都好像被放错了位置,但如果非要给他们安排适合的位置,想来想去也没有比在学校接受教育更好的选择了。如果非要给现状找原因,那可能就是教育的大环境跟不上飞速发展时代下孩子的个性发展。学生是新时代的学生,老师却还是观念陈旧的老师,学校也是体制下求稳定发展的学校。我想着想着,教室后墙的标语 “勤学苦练,知行合一” 又映入眼帘。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能够做到的人却寥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危乎高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75297.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