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童子试?

童子试亦称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

童子试亦称童试,即科举时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在唐、宋时称州县试,明、清称郡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县试一般由知县主持,本县童生要有同考者五人互结,并且有本县廪生作保,才能参加考试。试期多在二月,考四到五场,内容有八股文、诗赋、策论等,考试合格后才可应府试。府试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考试内容和场次与县试相同,试期多在四月。府试合格方可参加院试。院试又叫道试,由主管一省诸儒生事务的学政主持。院试合格后称秀才,方可进入官学和正式参加科举考试。《促织》中言“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即未取得秀才资格,没有功名,还算不得读书人。

古代人才选拔最重要的就是科举制度。通过科举制度一步步选拔,最终进入官场。科举制度在隋朝诞生,历经唐宋两朝发展到明清时代达到顶峰时期。

在古代士农工商排序,士大夫有着超然得地位,所以寒门学子想要出人头地,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科举。那时候的科举真的是拼尽一生,条件异常艰苦,用过五关斩六将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从书生到状元到底要经历多少关?

一般人家的孩子大多三五岁启蒙,开始接受四书经熏陶,大多都是在私塾接受教育。在八九岁的年纪下场考人生中的第一次试即童试又叫童子试

童试又根据下属行政区域划分为县试、府试以及院试三个阶段。在清朝时一般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再由府城考官出题参加府试。县试和府试都通过后就能被称为童生,据说是可以免赋税的。童生统一参加由省政或者省道主持的院试,相当于各市区优秀学生参加省里统考。

清朝的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监考官直接管理。院试第一名被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童生则直接成为秀才,开始进入士大夫最底层,可见知县不跪,也不可被动用私刑。秀才根据名次不同可享有朝廷发给的粮食补助等,可改善家庭地位。

生员通过院试后就可以进入朝廷统一办理的州、县等学府读书,最厉害的就是能够进入国子监读书,然后根据情况,由学政举荐参加乡试。

乡试才是报效朝廷进入仕途最正式的考试,每三年考一次,错过就得等。一般都在八月左右举行,所以又被称为秋闱。考官大多都由当朝翰林以及进士出身官员担任。乡试属于连看,总共三场九天。再这期间吃喝拉撒都在考场进行。

通过乡试的学员,就可以于第二年的三月在京城参加会试和殿试。会试在朝廷礼部专门的贡院举行,考官多为内阁大学士和翰林高管。会试拿到名次的考生就可以在下个月参加殿试。

殿试则是直接进入金銮殿由皇帝出题,获得第一名就是当今新科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郎。在古代进士就是科考尽头,如果童生试,项试,会试都拿第一的人会被流芳千古,在中国科举制度记载中,仅有13人拿到三元及第,可怜科举考试的残酷。

比起现在古代的科举考试更为残酷残忍,老百姓举全家之力只能供出一个学员,而且在同事之前大多数都是自学,纸质相似过后才能收到正统的学习。能被点为状元的人都是有大才之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61765.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