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能力,认定被评价者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差劲的,以致被评价者将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表现不良行为。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传说他用象牙精心地雕塑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塑像,并且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少女”,每天凝视着,期待少女能够成为自己的妻子。他的真诚期待感动了女神,在女神的帮助下,少女雕塑活了,成了他的妻子。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1968年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个效应。他们在一个小学,从每个班随机抽取了一些学生,然后很认真地告诉老师们,“这些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高智商人才。”

事过半年,罗森塔尔又来到这个学校,发现这些学生的确超过了其他学生,进步很大,再后来这些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期望产生了奇迹!

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也有译作“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人们,当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名称由来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这个国王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独居。他善于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了他理想中的女性的少女像。久而久之,他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

阿佛罗狄忒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就使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后人就把由期望而产生实际效果的现象叫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56595.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