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是什么意思?

笔记的意思:

1、用笔记录:老人口述,请人~下来,整理成文。

2、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做的记录:读书~。课堂~。

3、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小说。

拼音:[ bǐ jì ]

引证解释: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四章三:“现在引明 人笔记一则为例。”

笔记的近义词:

一、条记[ tiáo jì ]

1、逐条记载。

2、明清官印的一种,亦称钤记,为长方形,未入流者用之,入流者则用方印。

二、札记[ zhá jì ]

随时记录下来的读书心得或见闻。

王筠 《菉友肊说》:“或学而有得,或思而有得,辄札记之。”

“笔记”是中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意谓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有随笔、笔谈、杂识、日记、札记等异名。笔记形式随便,又无确定格式,诸如见闻杂录、考订辨证之类,皆可归入。其起源颇早,早期的笔记常被归纳为小说一类,笔记作为一种专门体裁的书籍,起始于魏晋,经过唐宋时期的充实发展,到了明清两代,更加风靡兴盛。正式把笔记用于书名的始于北宋的宋祁,著有《笔记》三卷。笔记亦有用载、编、史、乘、论、考、辨等署题。

笔记依其所载内容,大体可分作:鬼神仙怪、历史琐闻和考据辨证等类别。鬼神仙怪类笔记在魏晋时期就十分盛行,是当时笔记的主流,著称者有张华《博物志》和干宝《搜神记》。历史掌故类笔记主要记录掌故遗事、民情风俗、人物轶闻和山川景物等,如唐代《隋唐嘉话》、宋代《涑水记闻》等。考据辨证类笔记唐代始独树一帜,并有所发展。清代乾隆、嘉庆间,考据之学大盛,此类笔记更加增多。如宋代《梦溪笔谈》、清代《日知录》等。笔记所载,虽多是些琐碎片断,但因有闻即记,较官修史籍往往生动真切,其中不少资料还为正史所不载。笔记也记录了一些传闻不确、考订不严的东西。另外如互相抄袭,津津乐道于荒诞无稽的奇事轶闻,着力宣扬封建迷信等等,也随处可见。

笔记的做法有:

1、麦肯锡的“云雨伞”笔记法

在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有一个笔记框架叫做“云雨伞”的笔记框架。

何谓“云雨伞”呢?

“云=事实,现在的情况”,何为“雨=分析,对此情况的解释”,何为“伞=根据此解释而采取的行动”。

抬头看天,发现天空中的云朵有些异样,解释为“好像要下雨了”。根据这一解释,判断应该采取“带伞出门”的行动。

我们在工作场合,这个思维模型,能够帮助我们构建完整的,从思考到行动的思维闭环。

记录工作要事时,可以放在这个框架中,让自己更容易理解事务本质以及制定出合理的行动方案。

2、思维导图法

什么是思维导图?

大岩俊之在书中答道:“思维导图是将我们头脑正在思考的内容,以可视化的图形呈现出来的思考工具。”

思维导图,既有全文脉络,又有细枝末节。能够以最简约的方式,将重点逻辑快速梳理出来,让你对内容进行深刻记忆。

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时,先画出中心主题,然后画出主干,最后画枝干,就像你亲手种下的一颗树苗,逐渐展开成为一棵大树。

3、康奈尔笔记法

20世纪50年代,康奈尔大学发明了康奈尔笔记法。这种笔记法可以称得上是笔记界的极品了。

康奈尔笔记法,不仅可以帮助你实时记录笔记,而且还能利用它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大学生和需要通过考试的同学,是最适用的。

4、提纲式笔记法

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传统方式,中规中矩,朴实无华,但朴实也是它最大的优点:笔记内容逻辑清晰,信息量大,也因此被"OxfordLearning"评为“最适用于考试前复习的笔记方式”。

一般来说,这种做笔记的方法因为对书写和思维速度要求比较高,所以比较适合中学阶段以上的学生。

5、3-2-1笔记法

可以用于很多不同的科目,因为它的逻辑特别清晰,所以很适合小学生来顺着321的思路来记录和学习,而且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来不断调整321对应的内容。

比如我们可以把它用作科普类阅读课中,通过它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脉络和内容。

金字塔式321笔记,也可以非常好的结合学生的动手参与,更好地理解知识。在使用金字塔321笔记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个人自己手绘金字塔,也可以鼓励三人小组一起来完成金字塔笔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51518.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