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右将军是什么职位?

右将军,官名。即右军将军。西晋置。秦、汉本有前、后、左、右将军,均领兵官。西汉曾置中将军。魏有左将军。晋增置前军、后军、右军三将军。南北朝沿置。魏、晋以来,中军、前军等将军多非领兵官,亦不常置,通常仅为虚衔。东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号王右军,后称羲之为"右军"。

右将军,是战国时期出现的军中高级官职,仅低于前、左将军,主要掌管右路大军,负责战时的军事行动。该职务在两汉三国时期较为常见,曹魏集团中曾有六位将领担任过右将军。

第一位:乐进。乐进是曹魏集团中一位很有特点的勇将。史料中用了四个字概括了乐进的长相, “容貌短小”,又用了两个字概括了他的特点, “胆烈”。从这六个字可以得知,乐进虽个头不高,却胆大、刚烈、勇猛。曹操起兵之初,乐进就在其帐下效力,也是最早跟随曹操起兵的将领之一。

当时,曹操的兵力薄弱,为了扩充实力前往扬州地区招募兵马。乐进回到原籍招募了一千多人,在河内郡与曹操会合后,被任命为军假司马兼陷陈都尉。乐进早期跟随曹操征讨吕布、张秀、眭固、刘备等人的过程中勇冠三军,后因功被晋升为讨寇校尉,官渡之战后又历任游击将军、折冲将军等职。曹操平定荆州后,命乐进统兵镇守襄阳。

乐进屯守荆州期间,与曹魏名将文聘合作,共同进击蜀军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刘备率部西征时,乐进趁着荆州空虚,率部进攻南郡,与关羽在青泥展开了激战。双方僵持了一阵后,乐进逐渐占据了上风,关羽久攻不克退守寻口。乐进待文聘的援军赶至后,又共同与关羽激战于寻口,最终使关羽大败而归。乐进通过这一战,不仅扬名蜀汉集团,而且,还借机收降了许多藏匿于南郡山谷中的蛮夷。

后来,乐进跟随曹操南征东吴.此战结束后,乐进与张辽、李典等人共同驻守合肥。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的合肥之战后,合肥众将因战功得到了晋升,而乐进由折冲将军进位右将军。不过,乐进获得晋升不久,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病逝于任上。

第二位:徐晃。徐晃早年是汉末诸侯杨奉的部将,在曹操击败杨奉后加入了曹魏集团。徐晃在曹魏集团以作战勇、善治军而闻名,曹操曾将他与汉初的著名军事家周亚夫相提并论,是曹魏集团中的五子良将之一。徐晃早期追随曹操大败刘备,后又跟随张辽等将力战河北名将颜良与文丑,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大型战役中皆有战功,深得曹氏父子的器重与信任。

徐晃较为著名的战绩,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荆州之战。曹仁被关羽重兵围困,于禁的救援大军也被关羽悉数歼灭。为了解决此次危局,曹操一面派出使者联络东吴,一面命徐晃率部解曹仁之围。这是徐晃与同乡关羽首次在战场上相遇。当时,徐晃帐下率领的大都是新兵,缺乏作战经验,很难与关羽正面交锋。于是,徐晃率部在樊城以北的阳陵坡筑垒挖堑,佯装要切断蜀军的退路,迫使蜀军撤退。后来,东吴联合曹魏出击南郡,而徐晃也得到了后续支援,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在四冢大破关羽,成功解除了襄樊之围。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后,曹丕追封徐晃为右将军。

第三位:夏侯霸。夏侯霸是夏侯渊之子,与曹氏也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夏侯渊在汉中被蜀汉集团的大将黄忠诛杀后,夏侯霸加入了曹魏集团,初任裨将军。夏侯霸发誓要为父报仇,所以,早期一直跟随曹真、司马懿等人在西线与蜀军作战,后因战功被晋升为右将军。

第四位:司马伷。司马伷,字子将,司马家族的宗室成员。司马伷早年在曹魏集团任散骑常侍。司马懿诛杀曹爽后,为了巩固在曹魏朝廷中的地位,大力提拔心腹及宗室成员,司马伷被晋升为屯骑校尉,景元三年(公元263年)又被晋升为右将军。

第五位:胡烈。胡烈,字玄武,曹魏名将胡遵之子。据《晋书文帝纪》载,胡烈是在咸熙元年(公元264年),被晋升为右将军。此时已是西晋篡魏前的最后两年时间,所以,胡烈在曹魏集团中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

第六位:孙历。据《晋书孙旗传》载,孙历是曹魏集团中的最后一位右将军,刚上任不久,司马炎就篡魏建立了西晋帝国。

秦代以前,将军只有七种,大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裨将军。其中,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又被合称为四方将军。其他的诸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等军职,都是西汉以后才出现的。从这层意义上说,四方将军和偏将军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等到东汉时,正牌将军的职位共分为四级,最高级别的是大将军,位于三公之上;其次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位于三公之下、九卿之上。

第三等级就是前、后、左、右将军,其地位比九卿略低或持平。第四个级别就是四征、四镇等将军,地位远在九卿之下,但也算是正牌将军。至于其他诸如偏将军、裨将军等,严格意义上来说都只是杂牌将军。

接下里,我们就来详细说下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这五个将军主要负责的职务。

前将军: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刚开始主要是负责京师的防卫,类似禁军大统领。后又作为独挡一面的人物长期屯兵边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前将军算得上是地方上军衔最高的武将。

至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和车骑将军,虽然军饷要高于前将军,但他们更多时候是在中央任职,所以前将军,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大军区司令,而且所负责的军区,绝对是国家最重要的军区。

在三国时期,因为战事不断,所以前将军成为了常设的高级军职,比如蜀汉的上将关羽、重臣李严;曹魏的张辽、满宠、郭淮、文钦;东吴的吕范、朱桓等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而他们也都是各国的高级将领,并长期镇守在边境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作防御。

后将军:最早也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也是高级军官,但并不常设,一般只有在战时才设立,并且位于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的最末尾。它的主要职责,期初是作为防卫京师的一支后援部队,后来演变成在战时作为救援部队使用。在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黄忠、姜维;曹魏名将曹洪、文聘;东吴贺齐等人都担任过后将军一职。

左将军: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左将军一职也就应用而生,其职责主要是掌管左路大军,一般情况下,左路大军也是这三军或六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等到秦汉以后,左将军就演变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主要负责对外征战,不过在当时不属于常置军职。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备、马超、曹魏名将张郃、于禁等人都担任过左将军一职。

右将军:既然有左将军,那自然就有右将军。和左将军一样,右将军的出现也是因为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而右将军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右路大军。后来也演变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主要负责对外征战,同样在当时也不属于常置军职。三国名将张飞、徐晃等曾担任过该职务。

偏将军:最早设立于春秋时代,一般是大将军的辅佐军职,也就相当于是大将军的助理,主要职责是负责协助大将军处理各种军事,所以相当而言地位要低一些。但因为偏将军是最高统帅大将军的嫡系助手,所以这个职务往往都是君主非常信任的人才能担任,并且它还是一个向上晋升的好职位。

一般情况下,某个将军如果想从杂牌将军升迁为正牌将军,正常情况下都会先担任一段时间的偏将军作为实习和考核,其后才会被提拔为正牌将军。在三国时期,大家比较熟知的名将,比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于禁、张郃、徐晃、周瑜等,都担任过偏将军的职务。

后来,从三国后期开始,随着四征将军的地位越来越高,四方将军越来越变得有名无实,渐渐没有人再愿意担任,最后等到西晋时,四征将军就彻底取代掉四方将军的职责,而四方将军也由此被废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45572.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