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什么?

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打破了或者说违反了当时史书体例的规定,所以鲁迅才说它背《春秋》之义。他认为《史记》记录历史的方式无视了之前的规范,也没有在字句上进行过多的雕琢,这些都是不合时代的。

而在《史记》之后的大多数正史里,因为“官修”的性质,在体例、文辞等诸多方面都要比《史记》更为谨慎,也陷入了另一种统一的规范当中,就没有《史记》这样打破传统史学的震撼力。

也就是说,之前传统史学的规范被《史记》打破了,而《史记》又成为了新的规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优质的作品能打破它。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所以鲁迅才会给出了“史家之绝唱”的评语。并非是认为《史记》是所有史书当中最好的,仅是点明了其特殊性而已。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在《史记》出现以前,我国古代只有文告汇编、断代编年、地区国别、谱牒世本之类的史书,而《史记》是第一部通史。这部通史,在时间上跨度很长,记载了自远古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直至汉武时期长达三千年的史事。

在内容上包罗万象,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学术、天文、地理乃至医术、占卜等社会生活,所以说它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在地域上范围广阔,除主要记述汉武时期国家版图中心地区的史事之外,还囊括了周边少数民族和域外国家,视野所及为当时已知“天下”的全部社会生活状况,所以它又同时具有某种世界史的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对这部通史的表述,有着非常明确的划分阶段的特点。依据历史事势的发展,司马迁是将三千年的通史划分为春秋以前、春秋、战国、秦楚之际、汉代五个阶段,并精辟地概述出各阶段的特征,而集中表现司马迁对这些特征认识的是“表”及其序文。

代指春秋以前阶段的是《三代世表》,虽然其序文没有关于该阶段的论述文字,但它强调了中华原始国家构建的产生与延续,以及随后影响深远的极具国体性质变化的政治分封的形成。

其他阶段的特征,如五霸争雄、七国扰攘、号令三禅、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等,分别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四篇序文中做了明确的论述说明。阶段的划分及其特征的说明,显示出司马迁具有极其高明的历史见解。

司马迁写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扩展资料

《史记》研究概况

自汉至清,《史记》的研究专著与论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领域。方法是抄摄材料,排比引证,基本是微观的甲说乙说的“文献”研究。

20世纪以来,司马迁与《史记》的学术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学者除了对司马迁生年、生平、家世和《史记》的名称、断限、体制、取材、篇章残缺与补窜、义例等具体问题的考证之外,更加扩展了《史记》的综合集成研究。

他们以文献为本,汲取本土考古学成果,结合西方史学学理与方法,考证精严,论断谨慎,逻辑分析严密,极大地推动了大陆《史记》从“史料学”到“《史记》学”的进展,突破性成果较多。例如王国维首用甲骨文、金文证明《史记》记载的三代历史为可信。

从王国维与郭沫若同用汉简考证司马迁的生年到陈直的《史记新证》,都可看出考古文献得到了极大利用。而这一百年的考据研究主要集中于司马迁的行年、《史记》疑案、马班异同考论、《史记》与公羊学、《史记》三家注等领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记 (司马迁著纪传体历史著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33049.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