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最好的方式

文/ 洛华西

01

若我妈知道大清早就谈论死亡又该念叨了,长辈对死亡这个话题总是讳莫如深,仿佛提到这个字眼便会沾染霉运,闷着头生活,直至那一天真正到来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对于二十出头的人来说,如果遵循生命自然生长规律,死亡还是一件相对遥远的事情,但打开社会新闻就会发现,每天都有各类死亡事件发生:癌症、自杀、枪杀、车祸、火灾、医疗事故等等,每一条都触目惊心。对于地球而言,这不过是亿万生命中消逝的一条,但就单个家庭而言,何尝不是毁灭性的打击,留在心里的创伤只怕用余生也难以修复。

那么,如果不可避免,死亡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恺撒说过:最理想的死法就是突然而至,始料未及。诚然,没有预兆,痛苦减轻,不失为一种佳选。如果知道死亡的具体日期,惶惶不可终日,本该笑着的日子被恐惧取代,痛苦加倍。

正如叔本华所言:“ 人类最大的灾祸便是死亡的威胁;我们最大的恐惧来自对死亡的忧虑。但倘若我们因为惧怕死亡而惶惶不可终日,为这短暂的时间而太过忧愁,为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濒临危险而感到恐惧,实在是再愚蠢不过的事。 ” 毕竟,“ 死是与我们无关的事情,因为我们存在时死亡不会降临,等到死亡光临时,我们就又不存在了,即使丧失了什么,也不算是灾祸 ——伊壁鸠鲁斯”。

死,看似是件不费力气的事情,当所有的问题找不到症结所在,在痛苦的泥淖里越陷越深,人们很容易就想到死,一了百了。然而,事情远未解决,只不过以一个生命的终结过渡到另一个生命,乃至其家庭的每一位成员身上。倘若死后灵魂尚在,他们便可真切地看到其加诸在至亲身上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灵堂、眼泪和哀嚎出现在遗体告别仪式上,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02

我曾与死亡擦肩而过。

凌晨抓痒,迷糊中摸到手臂上大片凸起物,一下困意全无,几乎弹坐起来找手机打开照明,撸起袖子,密密麻麻的大片红疹在灯光下尤为瘆人,腰腹,腿部亦少有完好皮肤。当时大脑一片空白,惊恐大于痒痛,首先联想到自己可能得了病,还是那种发病迅速的不治之症。

现在凌晨一点钟,当下如何挨到天亮?想起之前有剩下的炉灰石洗剂,蹑手蹑脚爬下床,拿着棉签去卫生间,开始时用棉签蘸着擦拭,后来干脆直接倒在手心用手掌涂抹,石洗剂蒸发后的清凉稍微缓解了红疹带来的痒痛,这样重复了两遍,至少可以勉强入睡。翻找仅存的备用药,看到有止痒作用的过敏药,包装上写的用量:儿童半片,成人一片,毫不犹豫地吞服了两片。

再躺在床上的时候,已经是三点多,不敢睡,担心万一醒不来怎么办,抓着手机还是没有勇气打给家人,编辑了一条短信给妈妈:你永远不知道此刻我经历了什么,还好我比想象中的更强大,晚安!

像是在告别,又像是在自我安慰。取消手机屏保后,我便沉沉睡去,也许是药起作用了,不然头脑怎会如此晕沉?

原以为人在直面死亡的时候,会有很多话要说,很多人要告别,其实真到了那刻,反而思维清晰。内心百转千回,行动却异常迟缓,觉得很多事情已经不再重要,说与不说又能怎样?那刻我好像稍微理解那些绝情到连一封书信都不留下就自杀的人的心理,或许早在他行动之前,内心已独白了千万遍,只是不曾被听到。

幸运的是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我成功度过那个难熬的凌晨,红疹褪去,留下了淡淡粉痕。镜子中挂着浓重黑眼圈的人儿,正笑容灿烂。事后去医院里检查,一切正常,医生通过我的病状描述诊断为急性过敏,至于过敏源不得而知,也是那时我才知道,急性过敏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活着虽然辛苦,但能活着真好!

03

对于疾病与痛苦,史铁生最有发言权。他的一生都是在与病魔作斗争,忍受常人所不能的痛苦,然而他一直坚守活着的信念,终于在知识的殿堂里实现个人理想。

当你抱怨被命运苛待了的时候,其实你已受到它莫大的眷顾。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你所谓的不幸,在更不幸的人看来却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幸运。世界上不乏处于死亡的危险境地仍苦苦挣扎的人,他们经历的都是在你看来分分钟想死一万次的事情,但他们求生的信念更强,支撑他们度过一个个昨天。谁都想要安稳的人生,现实却诸多波澜,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咬牙坚持,只要迈过这一个坎,往后便会有很长一段平坦大道可以走,Fuck yesterday!

人活着,无需畏惧死亡,更不能轻易放弃生命。 What doesn't kill you, only makes you stronger! (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强大!) 还在纠结死亡最好的方式?别开玩笑了,活着如此美好,怎可轻言放弃。

当你哭泣自己没有鞋子穿的时候 ,就想想有些人连脚都没有

这一生,活着就是一种福气,要珍惜

你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活?想开了就是福气。

你珍惜幸福,幸福会慢慢增加;你心存善念,就能积德积福;你关心别人,你就会遇到贵人;你留存了美好,心中时刻都有温暖。

加油吧

死亡的过程视乎比较容易区分好坏:除开“死于非命”的死比如战争、天灾人祸、疾病缠身等的死视乎都应该是好死了。可剩下的只有正常老死、睡梦中离世了。

可有多少人真能在睡梦中死去?有多少人可以不受病痛折磨安然离开,都说“生老病死”,“老死”之间还隔着一个病呢!

古人在《书经‧洪范篇》中讲到人的五种福份,分别是长寿、富有、健康平安、积德做善事和善终。一句话就是“既寿且富,耄耋之年,寿终正寝”就是最好的善终了。活得很久,还要富有,生命最后,死在自己家中,不得不说这真是最有福份、最美好的人生“谢幕”了。

可惜,这种善终,终究只能做为人生结局的“理想”标准。理想性高,实现性却低。现代人有可能活得长寿,却不一定能都富有,活得久却难免病痛,积德做善事问题不大,但要“寿终正寝”就不太容易了。

其实我觉得可以把“善终”的概念扩大一些、具体一些、实现性可以再高一些。要达到“善终”的结果,不仅只求个“好死”,还要有正确的死亡观念、明确的死亡态度、温暖的临终关怀,再加上拥有生命最后的尊严,这才是最实在、最完整、也最能实现的“善终”!

国外就曾有学者针对临终病患的照顾者进行“善终”状况调查,发现这些照顾者在看护“善终者”时,发现“善终者”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愿意聆听痛苦的真相、会进行生命回顾、能保持幽默感、拥有重要他人的陪伴、能用身体表达关爱,以及谈论灵性议题等。

佛教密宗对于死亡向有其独特的解脱之道。不少西藏人在年老退休后,常常去朝圣或拜见上师,专心修行,其中他们必修的一门教法就是修“颇瓦法”(又名往生法,一种意识转换的修练方法),即为死亡做准备。他们用一种很健康、主动、慎重的心态来面对死亡,把死亡当成高中升大学一样来准备和面对,临死之际还会找来修习高深的上师来帮助自己顺利死亡,让上师引导自己顺利往生。

西藏人因为足够的认识死亡,透悉生命的整个圆满过程,他们不畏惧死亡。最难得的是,他们知道临终前的身体疾痛是免不了的,但是他们能用“转换意识”(即练习“颇瓦法”)来克服身体疾痛。这种正面、积极、坦然、无畏且准备的态度,实在是常人难以做到,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效仿的。

要得“善终”,最基础的应从平日的死亡观念开始建构起。只求“好死”绝对是不够的。正如西藏人一般,如果他们不是平日就有宗教信仰,有坚定且清晰的死亡和往生观念,他们断然无法这么坦然的面对死亡,并且修习死亡解脱之道。(曾经亲眼目睹爷爷奶奶病痛离世,奶奶的过程尤其深刻,一边流泪一边拉着我爸爸的手要我爸爸救她,那种对死亡的恐惧跟奶奶平时很少思考死亡有关吧)

除了第一要在平日学习建立坦然、正确的生死观念,要得善终还应该有下面几点:

第二是老年后能学习面对和接受病痛,并拥有高尊严、高度自主、高生活品质的老年生活。

第三个是临终前身体受到完善、专业、温暖的医疗照护。生命不做无意义的延长,但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应当有所争取。

第四个是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有充分的准备,能自主、清楚地做抉择,并完成人生回顾,心中了无牵挂。(其实每次做义工去敬老院的时候会想和老人聊聊是否有人生遗憾想要弥补,可又怕这个话题一出勾起老人的痛苦)

第五个是身后事有清楚和详细的交代,子孙和重要亲友陪伴左右,能与重要亲人做生死告别,彼此心灵交流。

第六个是预先嘱咐的丧礼后事能,家人和子孙能完全尊重,并且以坦然、接受的态度处理死亡这件事。

其实这几点中的后面几点不算太难,倒是第一点才是最难吧,世人平日能有几个有事没事去思考“死亡”这档子事呢,活着还不够折腾的呢,哪有时间!

这几点也不过是给人生划一个完美的句号,何况中国还有一句名言“好死不如赖活”呢,所以更值得思考的是怎么去活着,曾经看了复旦大学于娟教授的死亡笔记《此生未完成》后就想一个问题“此生何以完成”,希望我能参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15956.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