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和共生 守正出新 是什么意思

和合共生”是充满哲理的发展思想。“和合”语出《国语》、《管子》。“和”表示不同事物、不同观点的相互补充,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和”、“合”互通,是“相异相补,相反相成,协调统一,和谐共进”的意思。

" 守正出新"的意思是守道德之正,要尊重和传承人类社会所积累的优秀道德理念和规范,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自觉,并在社会上起到引导和传播优秀道德的作用。“出新”的要旨是创新。

扩展资料

和合理念与上海精神

“和合”理念是协和万邦、各民族文明文化共存互补、交流融合而不断发展的文化基础,其旨在尊重不同文明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进而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上海精神”同“和合”理念高度契合,超越了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已成为上合组织的核心价值,将继续为上合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保障。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明确指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这也体现了“和合”理念与“上海精神”的契合。

参考资料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守正”与“出新“

《论语·公治长第五》16:熟不拘礼者,敬而远之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柳宗元先生有个经典的小故事——《黔之驴》,讲的是贵州这个地方,原本没有驴子。有好事者用船带回一头,到了贵州地面,发现没有什么用途,便把驴子丢在山坡下让它自生自灭。一开始,老虎看见了,觉得驴子像个庞然大物,不敢侵犯它。没过多久,老虎开始采用荡倚冲冒的方式试探这头驴子。没多久便试出了它的底子,最终老虎把驴子给吃掉了。

听完这个小故事,我们或许不知道驴子是怎么被吃掉的,但我们一定清楚,老虎是怎样谋划这头驴的。所以,对那些一上来就勾肩搭背,自诩为熟不拘礼的人,最好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孔子在这里点评的晏子——晏平仲,就是一个善于与人保持距离的人。

现代礼仪之中,专门讲到交谈的距离。据说,两个人交谈时,至少要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才好,这个合适的距离便是“礼”。

《礼记》中讲,“夫礼者,天地之序也”。意思是说,礼是表现天地自然、万物秩序的。天地自然万物各守其位,各循其道,才能各得其所、和合共生。与人交谈时,自觉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便是各守其位。与人交往时,能时刻保持敬意,便是各循其道,唯有如此,才能各得其所,和合共生。

晏平仲就是晏子,这个人很了不起,历史上有他的专门著作《晏子春秋》。关于晏子,因为个头矮,人又超乎寻常的灵动,有许多故事差不多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作为大政治家,晏子绝对算得上是个聪明人。

晏子有很多故事,孔子单单强调他“善与人交”的特点来点评,恰恰说明,孔子对晏子的“善与人交”是不保留的赞同的。晏子是齐国人,比孔子大一些,比孔子发迹也早。孔子到齐国去时,他已经是齐国的宰相了。一定程度上,孔子在齐国之所以不得志,或多或少有晏子这个小矮子的“功劳”。

即便如此,孔子仍然评价他——善与人交。

通常情况下,与人交往有连个难点,一是相知难,二是长相知难。孔子表面上强调的是晏子对“长相知”难的解决,实际上,两个难题都在晏子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一、相知难

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互相并不认识,要想成为好朋友,是件很困难的事儿。

晏子的办法是——不把自己当外人。我们所熟知的故事——晏子使楚中,楚王本来是要将晏子拒之门外的,故意把正门关了,留下小门。晏子说,出使狗国才从狗洞入城,我现在出使的是楚国,怎么能从狗洞子通过。

我们认真琢磨这段话,晏子既没有站在齐国的立场上,也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而是站在楚国的立场上,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当外人。如此一来,守城的楚国官吏只好打开大门让他进入楚国。

相比较而言,普通人之所以会认为与素昧平生的人“相知难”,是因为先有了分别心,将自己和对方区别开来,有了希望对方能成为自己的知己这样的奢望。试想,这个世上,凭什么人家要成为你的知己,要想尽一切办法了解你的长处?除了父母、妻儿,大抵是不会有人有这样的耐心和动机的。所以,要想让别人了解我们,最好的办法是别把自己当外人,不要有分别心,开诚布公地将自己的长处展现出来,将自己推销出去,坦诚的介绍给被人。

孔子之所以说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个“久”的意思便是晏子一开始便解决了“相知难”的问题。接着进一步解决了“相处久”的问题。

二、相知久——长相知难

两个人成为朋友,如何才能做到长相知呢?

除了内在动机要醇正之外,还有一个技巧的问题。这个技巧便是——敬之。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段子:两个好朋友因为相谈甚欢,互相觉得是对方的知己。于是,在一起吃了一顿饭。吃完饭,友情更浓,于是相互争着去结账。结果争着争着,便拳脚相加、反目为仇了。

在市井之中,我们认真观察两个人争着付账的细节:常常是一个人一把将抢先的人拉开,然后那个抢先的重新挤了回来。接着拉人的那个先佯装发了飙——“多大个事儿,我来”!通常情况下还要加上瞪眼睛吓人的表情,末了再来一句不怎么中听的口头语。另外一个马上不乐意了,一开始是计较谁付账,慢慢的就变成了谁先失礼。最后便是反目为仇、不欢而散。

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便是因为觉得彼此熟悉了,慢慢忘掉了“礼”,失去了“敬之”的意识。

仔细想想柳宗元的《黔之驴》,既然你已经没有“敬之”的意思了,甚至言语、行为上开始荡倚冲冒,“我”难道还真是贵州的驴子。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一翻两瞪眼。

所以,孔子的话里,暗含着交友之道。

先生说了:“晏平仲这个人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对方敬意有加。

后来,孔子的这段话被引申到夫妻关系中。夫妻之间,能够“相敬如宾”的,常常能够长长久久。

1、爱国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根本,是派生出抗美援朝精神中其他几种精神的本源。爱国,既是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也是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真挚热爱;既是对祖国和民族尊严的认同与自豪,也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的使命与责任。

2、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精髓,具有震撼人心的硬核力量。自古以来,革命英雄主义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大地上“一时多少豪杰”。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更是涌现了数不胜数的英雄,昂扬起气壮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铸就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丰碑。

3、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特质,是抗美援朝精神最具标识性的精神内核。在前进的征途上,中华民族曾经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困难和风险,但总是心怀希望、不懈追求,激流勇进,最终战胜千难万险,同时也锻造了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自强品格和必胜信念。

4、革命忠诚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底蕴,是支撑起志愿军将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深层次因素。有对党和人民的“革命忠诚”,才会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毅决绝的伟大壮举。

这个“革命忠诚”,是绝对忠诚,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铁血丹心。

5、国际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有机组成,是激励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的重要动因。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抗美援朝战争意义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的除数十万美军和韩国军队外,还有英国等16个国家的军队。美国政府妄图以“联合国军”的名义为出师朝鲜正名,然而其纠集的国家再多,也无法洗刷掉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历史罪名。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是高扬着国际主义精神的正义之战,绝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自身的安全。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95421.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